中国医院协会发布患者安全目标 强调为医生减负
发布时间:2014-09-01 14:32 【来源:健康报】
日前,中国医院协会发布患者安全目标(2014~2015),将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对患者安全的影响等评估项目纳入其中。
据悉,中国医院协会从2006年起连续发布患者安全目标,至今已是第6次。此次调研历时半年,共调查400多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占87%、二级医院占13%。在目标条目遴选过程中,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患者安全联盟的“患者安全行动”、美国JCI“国际患者安全标准”、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等相关标准与内容,并广泛听取了业内专家的建议。在最终确定的10条目标中,2条为新增条款,另有2条在原条款上做了增补完善。
医生疲倦状况不容忽视
毫无疑问,医务人员的个体因素可能导致医疗差错的发生。美国学者Frederick Southwick提出,在这些个体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疲倦,其余依次是情绪压力和承担医疗之外的多重任务。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肖明朝介绍,报告表明,美国1996年~2006年共发生40万例~120万例医疗差错导致的死亡,其中死亡事故部分归咎于人员因素——医务人员培训和经验方面的差异、疲劳、抑郁和筋疲力尽。
而在我国,医生超负荷工作的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肖明朝表示,医务人员积劳成疾,甚至因过劳导致猝死的现象屡有发生时,像“医生手术32个小时累瘫,刷新纪录”这样的新闻,却还在被作为正面典型加以宣传报道,足见医疗机构安全意识仍然淡薄。如果不能保障医生安全,那么保障患者安全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据了解,新版患者安全目标提出建立医务人员劳动强度评估制度,关注工作负荷对患者安全的影响。其具体内容包括:医疗机构有责任和义务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无疲劳的工作环境;评估和制定组织内部合理的工作量,依据相关法律及医疗制度明确规定每天、每周最长工作时限;从系统、组织及个人层面充分认识疲劳的危害,提供预防疲劳的最佳实践指南,涉及体力劳动操作时,指导员工按体力操作安全指南工作;进行组织内部风险评估,特别是开展重大、耗时、技术性强的医疗技术时,充分考虑医务人员体力和技术因素,制订安全可行的实施方案;充分利用质控工具和现代技术优化流程,减轻工作人员工作负荷,确保诊疗质量。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表示,由于对医务人员工作时限和工作强度暂时无法给出适用全国范围的执行标准,因此项目的可操作性稍显不足。但该目标的提出,将引发医疗卫生系统对于工作负荷与患者安全关联的关注,进而促使医院管理者从医院层面探索确保医生安全的方案,为进一步细化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患者安全文化尚待培育
建立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制度和流程,是患者安全目标中一直包含的内容。但庄一强告诉记者,实践中发现,在家丑不可外扬心态的影响下,医疗机构不愿意公开暴露自身差错,不良事件的上报率并不理想。
肖明朝表示,建立医疗安全事件报告系统不应仅仅是个形式,在不良事件上报之后,相关部门应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上报医疗机构给予及时反馈,同时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措施,使其他医疗机构吸取经验,减少和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据此,新版患者安全目标在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患者安全文化,要求医疗机构营造患者安全文化氛围。同时,进行不良事件上报相关制度和流程的全员培训,确保员工明确上报范畴、上报途径和上报流程。
庄一强还指出,如同接力赛一样,在医疗过程中,交接棒总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比如,沟通不够、医务人员权限模糊不清、医院内部的不同报告系统之间彼此互不相连等因素,造成病人交接工作容易出现差错。为此,新版患者安全目标提出完善医疗环节交接制度,正确及时传递关键信息。
此外,“加强全员急救培训,保障安全救治”也是新版患者安全目标的新条款。肖明朝说,一旦遭遇天灾人祸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时间的医疗急救非常重要,因此除了急诊科医生,其他医生也应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据此,新版患者安全目标提出,建立全员急救技能培训机制,确定必备急救技能项目,并有相关组织培训机构;对过敏性休克、火灾、地震、溺水、中暑、电梯事故、气管异物、中毒救治等进行培训和演练,对相关人员进行高级生命支持的培训;医院建立院内抢救车及药品规范管理制度,在规定的地点部署并实施统一的管理;定期对员工急救技能及应急能力进行考评,建立考评标准及反馈机制;加强员工急救时自身防护意识及自身救护能力评估,保障员工安全。
世界空气最差20城公布 中
WHO发布的世界上PM2.5年平均数值最高的20个城市排名 (该数据库囊括了世界91个...
国家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出《关于非公...
雾霾笼罩近1/7国土 气象台
综合报道,近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灰霾,灰霾影响面积约为143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