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办“工人大学” 务工者可通过劳动换学
发布时间:2015-04-07 17:45 【来源:北京青年报】
“天边夕阳再次映上我的脸庞,再次映上我那不安的心,这是什么地方依然是如此的荒凉,那无尽的旅程依然如此漫长……”
在距北京市中心89公里远的平谷区张辛庄大街,坐落着一处破旧的小学校,一间活动室的黑板上写着这样的文字。5年前,一群热心公益事业的“打工歌者”租下这处废弃的小学,把它改建成“工人大学”,这段文字便是学生们在音乐课上一起写下的歌词。
“工人大学”,正式名称为北京同心创业培训中心,是北京工友之家2009年创办的公益性培训机构。“工人大学”每期招生30人左右,不收学费,倡导“劳动换学习”的理念,即在“工人大学”通过种菜、参与农园维护这样简单的劳动,换取学习的机会。
“来看看北京的工人团体是怎样组织起来的”
2015年的春节一过,庞大的打工者浪潮重新涌回东莞这座城市,来自河南南阳农村的刘子健在今年下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要逆潮而动,到北京去上“工人大学”。
这已经是刘子健外出打工的第16个年头。曾经,他梦想成为城中的“小市民”,安居乐业,买个经适房,有家有口;现实中,37岁的他仍然未婚,蜗居在东莞城乡结合部的一处单间,每天闻着外面运河的臭气飘来,看着家门口的脏水横流。
刘子健的第一份工是在惠州的一家工艺品厂,眼看着工友被操作机压断手指,被老板清走,没有工伤保险。没想到有一天,类似的事情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去年9月,刘子健在一家物业公司还没干几天电梯工,就在上班路上遭遇车祸,但由于没有与公司签订合同,申报工伤十分困难。“在外打工,没有社保、不签订合同很正常,我们没有地位和资方理论,他们很强势的。”刘子健说。
在刘子健因车祸腰椎受伤后,曾有志愿者到医院看望他,并向他提起了北京的“工人大学”——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创业和劳动法的相关课程,介绍工人社区工作等,毕业后到全国各公益机构实习。
“这么多年,我们农民工都一样,就是生产线的一部分,没文化很可怕的,所以也没能力争取自己的福利,我想看看北京那边的工人团体是怎么组织起来的。”刘子健说,他不想继续走老路了,希望以后能自己创业,想先去学点东西。
刘子健在广东40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当中,只是沧海一粟。这4000万人中有一大部分在生产线上运转着,每天过着宿舍工厂两点一线的工作。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渴望着改变,蠢蠢欲动,这里面就有刘子健的“学长”黄德明。
离开流水线 重归农园劳动换学习
去年北上赴“工人大学”学习的黄德明,今年24岁,初中毕业后来到深圳,在一家手机生产厂作“普工”,加工手机零部件。他所在的整个流水线每天生产智能手机1500部到2200部,而半个月只休息一天的黄德明,一个月的收入仅有一部普通智能机的价格——3500元左右。
在工厂,黄德明每天早晨7点40分起床不吃早饭,8点上工,一直到中午12点,休息一个半小时后继续做到下午5点。6点以后进入加班时间,通常要加班到10点左右,有时甚至是半夜一两点。上厕所时,他需要找人帮忙加工,因为每天必须要完成固定的工作量。
“工作不能再枯燥了,每天只想着快点做事,没有自己的思想,很迷茫却又无法改变。我觉得我该学点技术,不应该继续在流水线上了。”去年这个时候,经朋友介绍,他觉得“工人大学”“有意思,想试一试”。
在“工人大学”,黄德明开始了新节奏的生活。他与20多名同学每天早晨7点起床,晨跑、早饭,9点开始一天的课程,直到晚上5点结束。
在“工人大学”的半年,黄德明一边学习一边劳动。开春报到时,在校园里开辟一片菜地,种上生菜、白菜、辣椒、四季豆,晨跑、下课后浇水、除草,毕业时就可以吃到自己种的成果。
“工人大学”承包了一片30亩的农园,种桃树、杏树、核桃,养鸡养鹅,每到周末休息时,同学们一起为树木剪枝、拔草,为鸡鸭铲粪。虽然大部分同学都出身农村,干起这些来轻车熟路,“不是很累,大家一起干挺有意思的”。收获的桃子、杏子、核桃还有鸡鸭蛋,通过“同心互惠”的义卖店在网上出售,送给城里订货的人,收入用于“工人大学”的经营。
这样的劳动形式原来比较自由,在今年将固定下来,学生每天早晨将在农园工作一小时,每周另有两个半天劳动,“以劳动换学习”将成为工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模式。
(责任编辑 :叶玮)
北京教委:城四区增43对直
继去年北京市教委推出九年一贯制、对口直升等均衡义务教育阶段资源的方式后...
北京市三好生、优秀学生
3月26日,北京市招生考试委员会2015年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了北京教育考...
海外游学名不副实 多数沦
海外游学广告铺天盖地。(资料图片)来源:法制日报“儿子跟我说,班上同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