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正文

中小学科学课成了“鸡肋”?

发布时间:2015-03-30 18:12 【来源:中国教育报】

焦海洋 绘

  ■本报记者 张春铭

  一些针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方面并不理想。科学课“看多做少”、科学实验没有思维含量、课堂热衷探究已知常识而并非未知结果。各种科学课低水平实验的背后,是师资的缺乏和科学课不受重视。在一些学校,科学课被视为“副科的副科”,科学课老师是“教不了语文、数学的老师”,科学课一学期上不了几节,俨然成为“鸡肋”。

  科学课师资情况如何?科学课有哪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何提高孩子对科学课的兴趣?厘清这些问题,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科学课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没有思维含量的“虚假探究”

  这是一节讲述热传递的科学课。老师手拿一根铜棒,马上丢掉。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老师丢掉了铜棒?”学生答:“因为烫。”老师再问:“为什么丢掉的是那一端?”学生答:“因为热传到了那一端。”

  提问之后,老师开始做实验。只见老师用凡士林将火柴梗粘在金属棒上,然后将火柴棒点燃,让学生们看清热传递的过程。

  这样的课,看起来逻辑正确,完美无缺。但是,在江苏省特级教师曾宝俊看来,这属于虚假探究。“学生已经告诉老师,铜棒的热传递过程,老师还要有必要再用实验证明一下吗?”曾宝俊说。

  给学生讲热传递这节课,曾宝俊喜欢另一种方式。他一般先准备好酒精灯、凡士林和铜棒,然后用凡士林粘上火柴梗粘在金属棒上,再点燃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会回答:“看到燃烧物掉下来。”曾宝俊再问:“为什么?”学生们答:“因为热传递。”

  怎么证明是热传递?曾宝俊用酒精灯在铜棒的不同部位加热,通过靠近热源地方的燃烧物先掉,让学生感觉不同的热传递方向。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平面加热的情况。

  同样都是动手实验,“一个有思维含量,一个没有思维含量。”曾宝俊说。

  除了虚假探究,在科学课堂上,也存在学生动手机会不足的情况。“有些是老师要求,学生被动操作,学生只是操作者,而不是探究者、观察者。”曾宝俊说。

  活动有余,思维不足。是曾宝俊对一些科学课的评价。“应该让科学探究发生在学生的头脑里,让思维体现在手指尖,而不能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曾宝俊说。

  无独有偶,早在2013年9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就启动了中小学生科学兴趣与素养的研究。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随年级升高而降低,科学活动“看多做少”;中小学生对课外科学活动的需求未得到满足。

  探究不用动手就能知道的常识

  在科学课上也出现了一些伪探究。比如,研究一块木板能承受多少重量,两块木板能承受多少重量,三块木板能承受多少重量,最后的结论是:木板越厚,承受力越强。

  研究小车和拉力,最后证明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研究降落伞,最后证明降落伞越重,下降速度越快。

  “这些探究的都是不用动手都能知道的常识,还用动手证明吗?”曾宝俊说,“有些需要动手的实验,可能还没有条件。”

  虽然科学实践课,一定要通过动手才能体验科学,但是曾宝俊认为,动手是主要路径,而不是唯一路径,有时候,阅读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科学素养。

  “我们研究发现,各年龄段学生最喜爱的科学活动都是自己动手做实验,最不喜欢的都是就科学实验发表自己的想法或得出结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少年儿童天生对科学有好奇心,而且他们通常喜欢动手操作,喜欢通过实验进行学习。然而,学校的科学课程并未能很好地适应少年儿童的这些特点,发展他们的兴趣和优势。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小学科学教师大多缺乏相应的学科背景和培训,在开展科学教学时信心和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科学教育也处于应试教育的支配之下,由于科学课不是主科,因而在一些学校不被重视,甚至被视为“副科中的副科”;而且科学实验等内容很难在评估体系中得到反映和承认,老师只能选择那些能得高分的内容和方式,而放弃了那些能够提升学生科学兴趣的活动。

  “进入中学之后,高考的压力增大,课程的难度增加,学生必须记忆许多科学知识,而科学方法、合作学习、问题解决技能等则无暇培养。与美国等科技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高中课堂内容丰富性明显不足。”孙云晓说。

(责任编辑 :叶玮)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北京教委:城四区增43对直

继去年北京市教委推出九年一贯制、对口直升等均衡义务教育阶段资源的方式后...

北京市三好生、优秀学生

3月26日,北京市招生考试委员会2015年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了北京教育考...

海外游学名不副实 多数沦

海外游学广告铺天盖地。(资料图片)来源:法制日报“儿子跟我说,班上同学要...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