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正文

村校衰败阻人才流入 名牌高校毕业生任教比例低

发布时间:2015-03-23 17: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目前,农村教师还不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尽管如此,仍然有647.9万人在镇区以下学校当教师,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74.57%。

  究竟什么院校的毕业生有可能真正到农村学校任教?国家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师范教育政策才能有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改善?

  985、211高校毕业生去农村任教比例最低

  农村教师第一学历毕业院校主要为中师和师专。在教师群体中,毕业院校所占比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中等师范学校、大专院校和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三者合计占到86.05%。而985和211高校毕业生只占调研样本的2.46%,即使省属重点本科高校毕业生也只占5.50%。

  如果分城乡来看,城市排在第一位的是大专院校,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是中师和省属普通本科高校。而在县城、乡镇和村屯,毕业院校前三位的排序是一样的,即中师、大专院校和省属普通本科高校。

  非专业化的、低水平院校的毕业生在村屯学校居多,而专业化的、高水平院校的毕业生则城镇居多。

  如果分中小学看,初中有以下特点:第一,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排在第一位的都是大专院校。第二,农村初中教师有四分之一以上毕业于中师。第三,初中教师本科院校毕业比例城市高于农村。实际上,城市初中教师毕业于省属普通本科高校的比例相差不多,都占1/5以上,差别只在985高校、211高校和省部重点高校毕业生上。

  在小学阶段也有鲜明特点:第一,城市和县城小学教师毕业于中师比例最高,超过半数以上。第二,村小和教学点教师毕业于大专院校的比例最高,超过1/5。第三,中心校和村小教师毕业于本科院校比例最高,接近1/4。可见国家在教师配置上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我们同样看到,教学点作为农村教育的末端依然被忽视,毕业于本科院校的教师只有11.76%。

  中部初中教师仍“凹陷”

  农村教师第一学历毕业地多为地级市和县城。一般情况下,师范院校所坐落的城市与其办学水平有很强的一致性。在省会城市,部属院校和省属重点院校居多,而在地级市,多为普通本科或专科院校,如果到了县城,则最多只是中等师范学校。教师第一学历毕业院校所在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校的能力水平。

  从初中看,东部和西部较为类似,即教师毕业于大专院校的为主体,毕业于省属普通本科高校的居次,排在第三位的是毕业于中师的,两者都属于以大专为重心并向本科偏重的结构。虽然中部教师毕业院校排在第一位的也是大专,但所占比例略大,排在第二位的则是中师,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排在第三位的是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属于以大专为重心并向中师偏重的结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部初中教师依然是“凹陷”的。

  但是,在“211”和“985”高校毕业生任教初中所占比例上,则呈现了东低西高的态势,东部占1.75%,中部占2.55%,西部占6.15%。之所以会出现西部高水平师范大学毕业生较好现象,可能与国家实施的“硕师计划”、“特岗计划”和“免师生计划”等向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的教师政策有一定的联系。

  学校升格,新入职教师学历层次上移

  近年来,学校升格成为各办学主体不懈追求的目标,由中专升格为大专、由大专升格为普通本科,在不断的升格潮流下,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学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在全体教师中,毕业院校的主体是中师和大专。但是,从近6年新入职教师所毕业的院校来看,学历层级明显上移,重心已经升格到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其所占比例由2007年的46.39%上升到2009年的54.44%,尽管之后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非985的211或部属高校所占比例却有所上升,由2007年的6.19%增加到2011年的12.62%,即使2012年有所回落,但仍然达到9.71%,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所占比例2012年也接近一半。

  从各类本科院校所占比例上看,2007年还只有64.95%,到2012年猛增到78.64%。与此相对照的是,大专和中师所占比例则呈逐年波动式下降的趋势,6年下降了10.36个百分点;中师毕业生所占比例则由2007年的6.19%下降到2011年的0.97%,2012年又回升到3.88%。这可能与国内一些地方恢复中师制度并实施中师免费政策有关,但毕竟在高校扩招背景下,当年的中师风采已经不再。

  村屯非师范专业教师比例过高

  一般来说,在上大学报考专业时人们就会考虑自己未来的就业去向,报考师范专业是想当教师的重要指标,尽管这一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考生的真实意愿。从调查所反映的情况看,在教师队伍中有11.01%是非师范专业的。

  然而,如果分城乡考察则发现,城市教师师范专业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0.97%,县城和乡镇次之,占89.24%,而村屯最低,师范专业教师只有76.79%。这说明,村屯教师中没有读过正规师范院校的教师比例过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此外,村屯语文、数学教师较多而外语、音乐、体育和美术教师不足。村屯“其他”专业教师数量偏多。

  县域初中语文教师多而数学教师少,县城外语教师缺乏。此外,县城在地理教师、化学教师、生物教师、体育教师和心理学教师上所占比例也明显少于城市和乡镇,这说明农村初中生进城、初中学校布局调整后所带来的县城教师缺乏问题的凸显。

  村屯教师平均要教2.38门课程

  村屯微型学校多,不足30人的占26.84%,村屯教师负担重,平均要教2.38门课程。有的乡镇和村屯教师承担课程门数最多的达到12门。为什么农村学校教师任课非对口率如此之高呢?逻辑上来说,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农村微型学校多。依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全国乡村小学规模日趋小型化和微型化,校均不足30人的学校超过乡村小学总数的四分之一;不足10人的教学点占10.36%。对乡村微型学校来说,传统的按师生比配置教师的政策导致校均教师数量少、教师专业结构单一、课程难以开齐开足。

  对于只能配备不足两名教师的教学点,他们面临着两个艰难的选择:要么不开齐开足课程,要么教师要教多门课程。

  其次,村屯教师负担重。在教师编制紧缺的情况下,为了尽力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任务,村屯教师不得承担多门课程。

  乡村学校衰败阻碍优秀人才流入

  值得注意的是,在村屯,从25岁及以下年龄组开始向前推延,如果每两组为一对的话,则每一对的前一个年龄组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都略高于当前年龄组。为什么在村屯会出现不同年龄段之间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波动呢?

  这可能与国家对村屯教师政策的波动有关。1972~1977年,正值文革后期和恢复高考初期,有许多知青充当了村屯教师,这一时期乡村知识分子不仅受人尊重,而且文化程度相对较高。1978~1982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文化人大多以高考的方式进城,导致乡村文化人流失。1983~1987年,国家中师和师专得以恢复招生,在计划分配体制下许多农村生源毕业后又回到家乡任教。1988~1992年,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开始加大,高校毕业生回乡任教热情下降,加之民办教师转正政策的实施,村屯教师总体质量略有下降。

  1993~1997年,双向选择就业政策使一批师范毕业生又回到乡村。1998~2002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和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转变,加上城乡教育差距的日益深化,影响了师范大学毕业生到乡村任教。2003~2007年,随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运行、“特岗教师” 计划的执行以及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启动,为乡村学校吸引优秀教师奠定了基础。2008~2012年,《规划纲要》研究制订并颁布实施。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城乡二元教育结构矛盾日益突出,乡村学校衰败的景象阻碍了优秀人才向乡村学校的流动。

  我们认为农村教师配置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村小和教学点。在具体政策设计上,要继续实施“定向培养”的师范生招生政策,因为真正能坚守农村任教的还是本地籍的学生;要扩大免费师范生的范围,重点向省属和市属师范院校倾斜,因为到农村当教师的大多数是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同时要改革免费的方式,由“事先免”向“事后免”转变,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使真正到农村任教的教师享受政策好处;要大幅度提高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的津补贴标准,实行教师津贴的市场定价机制;要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切实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能配足教师、开齐课程;要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工作“微环境”,形成亲切、向上的农村学校文化;要加快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使农村教师能舒心生活、安心工作;要创新农村教师培训模式,使农村教师能真正想学有机会、去学有所获、学后有改变。

  总之,要改变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

(责任编辑 :叶玮)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北京教委:城四区增43对直

继去年北京市教委推出九年一贯制、对口直升等均衡义务教育阶段资源的方式后...

北京市三好生、优秀学生

3月26日,北京市招生考试委员会2015年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了北京教育考...

海外游学名不副实 多数沦

海外游学广告铺天盖地。(资料图片)来源:法制日报“儿子跟我说,班上同学要...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