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以权谋私不能止于道德评判
发布时间:2015-01-09 11:1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师权力的本质是帮助学生成长,要预防教师“以权谋私”,关键在于有效约束教师权力,让教师恪守权力边界。
近日,多条曝光中央民族大学一副教授强迫学生送礼的微博引发关注。微博中称,该女教师以售书、做学生粉丝QQ群等为由向学生收取费用,还要求学生送礼、请客吃饭。涉事教师通过微博回应称,曝光学生经常不来上课,其言论“不能代表大家”“希望学校来查查”。对此校方表示,已专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1月7日《新京报》)
究竟是老师强迫学生送礼,还是学生无中生有、因经常不来上课而蓄意诬陷老师,暂时还不能定论,需要学校进一步调查,还真相于公众。不过,这不并影响我们对师生关系,尤其是教师以权谋私、从学生身上捞取好处这一现象的反思。毕竟,无论是教师向学生推销产品,还是强制、暗示学生送礼,在高校都时有发生。区别仅仅在于,大部分学生没有把它公之于众。
每种职业都有其道德要求,教师当然也不例外。作为一种具体职业,教师岗位与其他岗位并没有本质区别,也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但教师的服务对象是人,而且常常是处于身体和思想双重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所以较之于其他职业道德,师德常常有着更高的要求。强迫学生送礼,无疑是严重有违师德、令人不齿的行为。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道德职业规范》,就明确要求高校教师要敬业爱生,不得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不过值得重视的是,对于教师以权谋私等一系列违背师德的行为,我们不能仅仅止于道德评判。一方面,这是因为道德标准的刚性不足,而且常常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出现波动;另一方面,具体到师德问题上,它还具有超越一般职业道德意义的价值内涵。从学生身上谋取私利,并不只是当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私事,很多时候可能发展成为公共事件,影响社会对教师、学校乃至教育的整体判断。换言之,师德问题还需要师德范畴之外的防范。
教师以权谋私现象的多发,其实是师生关系不对等的反映。为什么教师很容易以权谋私,而看不到学生从老师身上谋取私利?究其根本,教师因为承担授业解惑的职责,客观上拥有着一定的管理学生、要求学生的权力。师生关系中教师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自然容易为少数教师谋取私利留下可能空间。教师权力的本质是帮助学生成长,要预防教师以权谋私,关键在于有效约束教师权力,让教师恪守权力边界。具体到高校教师,就是要从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各个层面着手,加强规范管理,切实通过各项工作的规范化来约束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权力,把教师权力的使用和帮助学生成长的目标统一起来。
2014年10月,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出台,明确划定教师禁行行为“七条红线”,引发社会关注。这是教育主管机构把教师师德建设与制度规范相结合,用制度促进师德建设的重要举措。发生教师违背师德事件,学校理应及时介入,调查清楚事实经过并给予相应处分。但是仍需看到的是,作为制度文件,其普遍性要求决定了其规范的行为不可能太广,而只能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现象作出某些底线要求。“七条红线”能包含违背师德的全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置之于现实,某些违规性质不很明显的行为恰恰可能更加广泛地存在,从而成为治理盲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加强师德建设其实没有止境,应该永远在路上。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北京教委:城四区增43对直
继去年北京市教委推出九年一贯制、对口直升等均衡义务教育阶段资源的方式后...
北京市三好生、优秀学生
3月26日,北京市招生考试委员会2015年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了北京教育考...
海外游学名不副实 多数沦
海外游学广告铺天盖地。(资料图片)来源:法制日报“儿子跟我说,班上同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