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批评教育别张口就来
发布时间:2014-11-17 10:51 【来源:中国教育报】
原标题:批评教育别张口就来
来自四面八方正反相冲突的指责,甚至一味恶搞,只顾“逞口舌之快”,容易让人不知所措,于改进工作无益。多点建议,多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对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甚至对批评者本人来说,肯定更具价值。
最近,一则跟清华大学有关的新闻爆红网络:该校优秀在校博士生梁植拥有法律、金融、新闻传播三个专业的学历,但在参加电视节目《奇葩说》时,为毕业从事什么工作向“导师”求支招,结果被“导师”——电视节目主持人蔡康永直接按铃淘汰,更被“导师”音乐人、主持人、清华校友高晓松痛斥:“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没有胸怀天下,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多年的教育?”
小梁属于坊间所说的“三清团”,本科、硕士、博士全在清华大学就读,还曾获得2011年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铜奖、2013年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最佳男演员、清华歌手赛第一名,多才多艺不遑多让。如此优秀人才何以在找工作问题上陷入“没想法”的境地,还遭遇“导师”的拒绝?有人归之于小梁本人智商高、情商低,也有人归之于小梁没有真才实学。其实未必。
大凡熟悉现在娱乐节目制作的人都知道,所谓“真人秀”并非指嘉宾的“真实表现”,而只是由“真人”造作而成的一场“秀”。为了让观众锁定频道,提高收视率,后台打造所花的功夫,几乎可以要什么样的人,就包装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小梁到底何许人,其找工作的困惑到底是真是假,尽可以存而不论。
即使真被不幸言中——“三清团”只是“绣花枕头一包草”,那同清华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也没有多少关系,因为毕竟小梁只是个案:全世界看看,大学校园中不以学业成绩论高下,而专以个人某方面特长论输赢的,中国绝不会是其中的“佼佼者”。以此为由头来指责学生进而贬损学校,只可作为娱乐,一笑了之。
何况,名校高材生有宽阔胸怀固然好,但认真思考个人工作,也不算什么大错。毕竟清华也好,北大也罢,每年几百万的大学生,不可能个个“兼济天下”。努力寻找能让人一辈子“以身相许”的职业,无损于学校的清誉,娱乐节目的“导师”又何须吹毛求疵?想想全世界排名在清华前面的那些学校,未见得毕业生个个不食人间烟火,人人沉溺于“挽世界于既倒”的遐想之中。
说到这里,令人不觉为中国高校定位之难生出怜惜之心:让学生误以为自己还居住在象牙塔里,一心做学问,最后缺乏动手能力,会遭遇舆论的诘难,“百无一用是书生”;让学生提前作好职业准备,从先养活自己,到最后“行行出状元”,又会遭遇“胸无大志”的批评。培养精英,被批“高高在上,眼高手低”;培养劳动者,又被批“碌碌无为,雕虫小技”。不管有多少进步,中国教育似乎总是避免不了批评之声。当前,指责中国教育几乎成了国人的“天赋人权”,不需要知识准备,不需要方法训练,信手拈来,信口开河,信马由缰,最后信不信由你。如此态度斥之为“轻浮”已然不为过,更不可能就此促成中国教育之大踏步前行。
中国教育之所以屡遭各方批评,固然有教育自身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国人对教育既重视,又不够虔敬的原因。若不是因为重视甚至过度重视,不会随便哪个人都来批评教育,还能引发公众围观;若不是因为不够虔敬,也不会随便怎么批评教育,都能引发公众围观。
教育毕竟是一项专业和职业,一门科学和学科,掌握背景知识,了解内在规律,至少能够进行逻辑思维,是讨论教育问题的认知前提。如果足够虔敬,不妨怀揣一颗与人为善之心:在批评教育的同时,别忘提出建设性意见。
来自四面八方正反相冲突的指责,甚至一味恶搞,只顾“逞口舌之快”,容易让人不知所措,于改进工作无益。多点建议,多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对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甚至对批评者本人来说,肯定更具价值。
北京教委:城四区增43对直
继去年北京市教委推出九年一贯制、对口直升等均衡义务教育阶段资源的方式后...
北京市三好生、优秀学生
3月26日,北京市招生考试委员会2015年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了北京教育考...
海外游学名不副实 多数沦
海外游学广告铺天盖地。(资料图片)来源:法制日报“儿子跟我说,班上同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