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黄帝仙于塞门也”之“塞门”考释

2022-05-12 20:31 来源:中华网

  王志诚

  中国百年考古,逐步揭开了古文献中华夏民族数千年“满天星斗”的文明发展脉络和相伴而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展现了中国仰韶晚期以后至龙山时代“邦国林立”的复杂社会情景。但是,尚有一些重要人物的重要信息或模糊不清,或纷纭不休,莫衷一是。如,缔造中华5000年文明的轩辕黄帝故里在何方、驾崩于何地、真身冢在何处?司马迁《史记》及其注疏家引起的这些疑问,从汉代至明清几千年争议不断。各注家引证不同文献记载,繁征博引,辨析不清。然历史之争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即轩辕黄帝兴盛于何处?本文立足于轩辕黄帝统御陕北黄土高原,引用最新资料,对有关文献记载提出新解并考释《汉书音义》“黄帝仙于塞门也”之“塞门”,在今榆林市靖边县白于山芦河谷口之镇靖镇。

  靖边芦河出塞谷口,岭上长城蜿蜒,中断如阙处,形成隘口,即为古“塞门”(或古“长城门”、古“桥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此处修建了旧城水库。 高展 摄

  “寒门”“塞门”新解

  史籍中关于轩辕黄帝的事迹解说很多,但有可靠史料的却少之又少。司马迁在《史记·孝武本纪》中曰:“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庭。明庭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之后《汉书·郊祀志》引用了《史记》原文。从此,各家注《汉书》、注《史记》者纷纷发挥想象,各说各有理,直至明代据藏书家范钦刻本刊行的称之为《今本竹书记年》内注,也没有分清关乎黄帝的关键词:甘泉、明庭、寒门、塞门。

  仔细研读《史记》原文,其实司马迁原意是说黄帝在一个“明庭”的地方,迎接万邦诸侯,这个“明庭”在“甘泉”“寒门”。引发后世巨大争议的“甘泉”有两说:一说“甘泉”在“云阳西北九十里”(今日淳化县,秦时置云阳县。),汉时建有皇帝行宫甘泉宫,也是秦直道南起点。一说在“礼泉县东北四十里”(西汉置谷口县),此地有山名九嵕山。需要明白的是,此两说的地理位置皆在泾水入渭水下游处。历史上也有第三说者,即最早注《汉书》的东汉经学家服虔、应劭有《汉书音义》行世,后失传。而南朝裴骃在其《史记集解》中“寒门句下”说:“徐广(南朝宋)曰:一作“塞”。又在该书中引《汉书音义》曰:“黄帝仙于塞门也。”“塞门”首次出现。至唐初,经学家颜师古《史记索隐》注此句,“服虔曰:黄帝升仙之处”。由此我们发现,《史记》本没有说黄帝所仙之处,经南朝至唐几个书注家,却在《史记》原意“黄帝于明庭迎接万灵”的意思上又增加了一层“黄帝所仙之处”之意。司马迁告诉人们“明庭”位于“寒门”。颜师古考注,“寒门”“去甘泉八十里,盛夏凛然,故曰寒门谷口也。”至此便清楚了,一是司马迁说“明庭”在甘泉“寒门”;二是东汉服虔说“黄帝仙于塞门”。南朝至唐及其以后各朝代的注疏家,混淆了这两个本意,形成了几千年“寒门”、“塞门”地理之争。其实,司马迁之说表明,黄帝所建都城的“明庭”在泾水流域,只不过是彼黄帝,而非轩辕黄帝。(黄帝族初期沿泾水流域向北发展,到轩辕黄帝时拓展至陕北黄土高原,这时距初代黄帝已经跨过两千多年了,陕北自有轩辕黄帝的都城,文后将展开说明。)东汉注疏家服虔说的也对,表明汉代已有轩辕黄帝于明庭登仙的传说,而这个“明庭”位于“塞门”,所以,服虔明确提出了“黄帝仙于塞门也”。那么,“塞门”之地在何处?“塞门”在与“寒门”千里之遥的古河套长城关塞。

  靖边长城之“塞门”

  塞门一词,初为关塞之门,泛指长城要塞门户,后来就变成行政设置。三代(夏商周)及其之前,华夏民族并无边塞观,王朝由一个政治中心向外分层衍射,有“五服”“九服”之说。自战国始,北方的秦、赵、燕、魏开始在边界修筑长城,边塞概念才为人们熟悉。特别是秦朝大规模修筑长城,连接了北边秦赵魏燕5000余里长城,“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咏长城》汪遵)但长城也是累累白骨堆砌,杞梁妻孟姜女哭倒长城,凄惨故事,深入人心。汉初,国力虚弱,屡受匈奴侵扰。因而修筑长城、北击匈奴成为当时牵动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人们对边塞防卫之事有了真切的感受。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外用兵,开疆拓土,巩固边防,安定边塞。所以,秦汉以来沿长城一线经营边塞之举对后世中国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秦汉时,一些边塞区域的独特名物意象词汇在边塞诗中大量出现,如长城、塞门、朔方、胡地、胡风、边月、沙漠、流沙、穹庐、骏马等。汉代易林诗《噬嗑·比》:“沙漠北塞,绝无水泉。君子征凶,役夫力殚。”甘肃简牍博物馆收藏的出土简帛,多为汉时守边私人书信,他们把边塞戍守之地称作“塞外”。如:“骍北尹衡叩头:塞上诚毋它可道者······”,“尹府哀小姓贫,人子久居塞外。”(西汉《元致子方书》帛书)可见,边塞概念在汉代已经成为人们口头表达语。有了“边塞”、“塞上”、“塞外”之称,长城要塞之地称作“塞门”也当自然了。

  史书可证,唐朝在陕北已有“塞门”名字的行政设置。《旧唐书·地理志》“宥州”条下:“怀德,开元二十六年,以废塞门县置。”《新唐书·地理志》卷三十七:“延州延安郡,县十。有……延川……塞门……”。安史之乱时,杜甫在唐肃宗至德年(公元757年)北投灵武途经延州,在今靖边芦子关写下“塞芦子”一诗,并在题下自注:“芦子关属夏州,北去塞门镇一十八里”,此时塞门镇属夏州宁朔县管,宁朔治所在今靖边县杨桥畔镇。开元二年(714年),移塞门于芦子关南金明镇所安置,属延昌县。“塞门”由县降为镇,由夏州迁至延州,称为“旧塞门”、“新塞门”。再由延州迁至夏州,以芦子关为界,塞门或北面或南地,唐宋时虽迁移不定,但都处在长城南线延河芦关道路上。而塞门地,在汉时还有“长城门”、“桥门”之称谓,直至北宋“塞门”再降为“寨”。

  南朝范晔《后汉书·段颖传》载有段颖击羌一事,文云:“建宁元年(168年)……夏,颖复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上。”文中所记桥门、走马水与郦道元所撰《水经注》中有明白记叙:“(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其水东流,昔段颖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闻羌在奢延泽,即此处也。门即桥山之长城门也。”北京大学教授、历史地理学家王北辰先生曾经到靖边县一带考察秦长城遗址,他在《古桥门与秦直道考》一文中认为:“芦河自西南而东北流,穿白于山而出,河谷两岸崖壁陡峭,谷口两峰夹峙,出谷既是平地,长城至此中断如阙,形成隘口,口外即今镇靖公社,其势正与桥门之称相符。芦河谷即《东观记》所谓之桥门谷,其谷口必即古之桥门。”王北辰进一步引《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青岭门,盖汉上郡桥山之长城门也。”他论断“因而可以肯定芦河谷口在后唐时称青岭门,也即汉上郡之桥门。”

  北宋时,宋夏在陕北长城一线战争频仍,寨所反复易手,迁移无常。《宋史·郭逵传》卷290:“二砦(塞门、安远)之北,旧有三十六侯,且以长城岭为界。”司马光记述宋夏边境守战,多次提到“塞门”寨。“初,赵元昊既陷安远、塞门寨,朝廷以延州堡寨多,陡分兵力,其远不足守者悉弃之,而虏益内侵为边患。”“金明既陷,安远、塞门二寨在金明北。……又移书塞门寨主高延德曰:‘可守则守,不可守亦拔兵民以归。’”(《涑水记闻》卷第十三)。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唐宋以后,塞门地一直相传到明清。那么,宋“塞门”寨今天在什么地方?据康熙二十二年本《靖边县志》镇靖条下:“东河西河在镇靖城外,二水环抱城北,合流出塞。”又“新治镇靖堡即白塔涧,旧号白滩儿,明初始守塞门”(《靖边县志》民国二十四年本)。民国《靖边县志》中记载就更清楚了,在“诸山”条载:“今治镇靖城川,南北相违百里而遥,东西不满五里。西南晓雾山,俗名啸牧山,由惠村涧起,层峦叠嶂,绵延二十里,蜿蜒趋赴塞门,突兀而结为西峰,形如笔架。”在“诸水”条载:“新治镇靖城,东西二河,抱城三面。东北门外,各架木桥以渡衢路。西河源出旧治新城西南石头沟莜麦城,……又折北六十里至镇靖城西入塞门,环城北又东折汇入东河。”

  据说,作为具体地名的“塞门”,与历史的“桥门”、“长城门”是一个地方,历朝称谓不同而已,即在今陕北靖边县镇靖镇。“塞门”正处于白于山脉(王北辰先生云“今名白于山,即古之桥山。”)长城线上,东距近年发现的桥山轩辕黄帝真身陵高家沟镇百里之内。

  世传经书之辨

  近代以来,因疑古思潮的兴起,在史学研究领域滋生起由怀疑论与虚无主义导致的古史信念危机。原来古人认同的三皇五帝被斥为伪史,他们的存在成为怀疑否定的对象,从而使中国的古史系统受到彻底的破坏性影响。随着现代考古工作取得辉煌成绩,轩辕黄帝兴起于陕北黄土高原并一统华邦,陕北是黄帝氏族活动的核心区域,这一认识也逐渐成为我国史学界公认。多数学者认为《史记》中“黄帝崩,葬桥山”的“桥山”,即在陕北黄土高原。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在唐宋史料中记载很明确,勉强称之“衣冠冢”。《唐会要》记:“大历五年四月,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轩辕皇帝陵阙,请置庙,四时飨祭,列于祀典。诏从之。”宋开宝二年敕修庙祭祀。《大明一统志》记:“黄帝庙在中部县东三里,旧在桥山陵旁,宋开宝中移建于此,有刺史李恕记。”陕北域广七万平方公里,那么,轩辕黄帝的真身陵在何处?

  2019年2月,笔者撰写了《靖边发现北斗七星葬 指向史书记载黄帝冢》一文,提出轩辕黄帝真身陵疑似地点在今白于山靖边县高家沟镇王沙湾村。2021年3月,笔者又撰写《榆林史前遗址数量和密度位居全国前列 数千处黄帝族聚落万家灯火照訚洛》一文,从陕北发现近万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及其器物的视角,论证了轩辕黄帝时期陕北黄土高原其部族聚落密集,人口兴旺,佐证轩辕黄帝兴起之地族众繁盛,邦国强大。此两文刊出后读者关注点击量迅速突破千万,重要的是,一个神秘的传承人—充满传奇色彩的姬氏主宗宗子姬英明现身了,从此他走到了世人面前。

  2019年初夏,姬英明先生读悉《靖边发现北斗七星葬 指向史书记载黄帝冢》一文后,专程赶赴靖边县考查求证黄帝冢,当即得到他的认可。之后笔者跟随姬英明先生发起的“中华八千年文明史探源”活动,考查了古雍州多处史前遗址,阅读了他奉献出的多部祖传经书并多次深谈,对姬英明先生及其身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姬英明先生是甘肃崇信人,自称“轩辕黄帝183世孙、姬宗氏119世主宗子,号太一神祝”。何谓姬宗氏主宗子?这要从周朝的宗法制说起。周朝政治架构即统绪实行宗法制、嫡礼制、分封制“三权分立”,宗法制核心即敬天法祖,掌握祭祀权即“神权”。同一祖先繁衍的后代属于同一宗族,宗子世袭,宗法制由古公亶父奠定。姬英明5岁继承主宗子始便接受家族特殊而严格的培养教育,直至他从陇山“出山”,20余年来,走遍中国,历百工营生。他仅读小学三年,家贫辍学后牧羊务农。之后外出打工,当过面馆跑堂、煤窑矿工、铁路货运站装卸工、汶川地震救灾志愿者以及建筑工、渔民、保安等,经历艰辛。他奉献给世人第一部祖传经书即《姬氏道德经》(朝花出版社2019年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罗安宪在该书“序”称,“它与我们熟悉的《道德经》大不一样了”,“《姬氏道德经》无论是在文献上还是在义理上,都有无可替代、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在该书“前言”里姬英明写到:“我的直系先祖是周懿王嫡季子承,字和,尊称和伯。懿王非常喜爱姬承,将古共国之地及龙兴之地灵台的周边封于承,命他守护祖源,赐伯爵,封百佾里,国号龙。”“前言”中称:“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深秋,一尊名老聃的奇人和少许家眷要求进入灵台祭拜。”老聃即老子,他献出了六卷帛书,即今日所见《姬氏道德经》。姬英明说:“老子到来之前,我祖上也传承文王及先贤所遗留的《仁经》、《德经》、《政经》、《易经》等。”“后因乱世将至,我祖上和老子退入陇山隐姓埋名,严格遵守祖训‘一不称王,二不为官,三不为商’,传承文脉,在苦寒的陇山之中薪火相传两千多年。”

  近年,姬英明先生又奉献出了《姬氏祖传经》(线装书局出版),他在该书“前言”中说:“天下之至珍者莫过于经书也,然其贵不在纸与工,而在圣人之思想也!吾今将祖上历代秘传的《周代太庙圣学》教授主宗世子经文:《姬氏道德经》《仁经》和《文王徳经》,以及阴阳宗之地门《太一阴阳风水经》和黄门《阴阳三合内元外通法经》,以及华邦文明最早的历法《圣太一天历》集结成册,命名为《姬氏祖传经》刊印献出,以为华邦及世人鉴阅。”此六部经书中,特别是《圣太一天历》,又称作《伏羲女娲历》,也称为《祭神历》,从未在民间传播施行。姬英明说:“神农《连山易》、轩辕黄帝《黄帝纪元历》等皆出自《圣太一天历》。”根据姬英明先生的辅导讲解,华雪先生等研究理清了《圣太一天历》与《黄帝纪元历》之间的时间、节气等换算关系。他在撰写的《失传“老黄历”的神奇面世》一文中写到:“《黄帝纪元历》从体制和周期上,完全继承了《圣太一天历》。《黄帝纪元历》是在《圣太一天历》六十甲子轮巡的最后一年的冬至日,开启了《黄帝纪元历》。”

  先秦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师徒间的口耳授受。因历史条件局限,惟此世代相传,才能保证思想文化的薪火继承。因而,师说口传在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传统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姬英明先生祖传经书即世代宗子口耳相授流传至今,久远、深厚、博大、鲜见,充满了神奇、神秘,有许多历史事件超出想象,颠覆传统认知。《姬氏世系纪年》是姬英明再一次展示、必将引起轰动的真正意义上的“天书”,其上古史文明的核心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脉络清晰可见。一位著名考古学者看过此书稿后说:“《世系纪年》的价值更远在《姬氏道德经》之上。因为《道德经》之前毕竟已有传世和出土的各种版本,而《世系纪年》则是有史以来首次面世。”目前,此书尚在运作出版中。

  黄帝族发展路线概述

  通过姬英明先生祖传经书和他举行的多场报告会,以及撰写的多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一部不一样的中国上古史,特别是黄帝族的迁移发展路线从未如此清晰。

  姬英明披露,中国古史时间以《圣太一天历》和《黄帝纪元历》为时间轴,“中华道统”架构体系中中华道统的形成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伏羲女娲到黄炎赤三帝并列3419年,第二阶段是从轩辕黄帝大一统华邦万国到黄朝崩塌的660年,第三阶段是从大禹王到周文王承天应命的938年,第四阶段是从周文王到周公聃公而至老聃归天的628年。依此,华邦民族是至今不间断传承数千年的同祖同源同文的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多支一体的伟大民族。可叹暴秦“大焚天下书”后,信史资料只剩下秦前孤证《国语·晋语》和比较可相信的《史记·五帝本纪》。根据姬英明先生奉献的祖传经史,对照已有史籍和考古资料,简述一下黄帝部族发展壮大简史。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黄帝”不是指某个人,而是黄帝部族历代首领的称号。大约八千年前,中华龙祖伏羲生有十二个儿子,分别以十二龙氏号称。约七千年前,二代黄帝与二代炎帝(同为兄弟)不和,在渭水宝鸡北首岭处(称“炎黄宗都”)炎黄分家。炎帝神农氏带走九龙氏大出崤山,跨过黄河,向东开疆拓域,发展生存。而黄帝率三龙氏沿泾水、洛水流域向北拓展,一千多年间,黄帝族后裔在泾、洛流域修建了多处都城,到百代黄帝时发展至陇东高原,建起了“有熊佐都”,即今天的庆阳南佐遗址。该遗址目前由韩建业教授带队发掘中,已经披露的信息显示,“南佐遗址等级之高、规模之大、布局之严整,在整个黄河流域前所未见,是探索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性遗址之一。”南佐遗址是约5000年时期黄帝部族的大都城、大本营。从陇东高原再出发,黄帝族后裔继续向北向东发展,登上陕北黄土高原并拓展至富饶的河套平原,以绵延的白于山脉为根据地,到轩辕黄帝时发展至陕北靖边核心区域。此时,黄帝族也由“三龙氏”扩展为“五龙氏”(黄龙氏、巡龙氏、娇龙氏、水龙氏、夔龙氏),陕北黄土高原河流两岸,聚落密集,万家灯火,人口数十万,黄朝国力强盛。约四千七百年时,轩辕黄帝带领“五龙氏”神勇战士从陕北出发,以“万邦有罪,罪在朕躬”之胸襟,堪平炎赤纷争,建立黄朝,肇造华夏大一统政权。陕北至今流传许多以“五龙”命名的地名、河名、建筑名,这在全国独一无二。

  据说,轩辕黄帝在东南西北方向建有四都,史书也有“黄帝四面”的说法。靖边“天鼋神都”是其最大都城,也称作“桥山中宫”,有史书云轩辕黄帝即仙逝于桥山“中宫”。“帝传二十九,黄朝六百六。”姬英明祖传轩辕黄帝黄朝传了29个黄帝、660年天下。姬英明先生展示了轩辕黄帝传承至姬宗氏末代帝喾共二十七帝绪表,含帝、号、传、事迹等。他还展示了帝喾嫡长子姬稷(史称后稷)至古公亶父三十七世公侯绪表、古公亶父至姬英明119代姬宗氏主宗子传承人世绪表以及周朝历代天子世系纪年表。

  近年来,靖边黄帝真身陵三十公里地域内发现秦时上郡21县中的“原都”县和汉代时上郡23县中的“京室”县字样的瓦罐。陕北丘陵沟壑,秦汉竟然有这么高大上的两个县名,确让人浮想联翩。距黄帝真身陵五公里处的“褡裢沟遗址”,散落着遍地陶片,出土了鬲、斝、杯、尖底瓶等陶器,应该是轩辕黄帝时期人们的生活器具。2020年“中华八千年文明探源”活动中,考察组一行来到轩辕黄帝陵区域考查,在镇靖台坡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考古教授韩建业先生发现一块白灰面地板,他说:“初步断定,这是大型建筑物之内的地板,这个厚度,在全国已发掘的仰韶遗址中未见过。”这说明,镇靖台地下有可能隐藏着轩辕黄帝的都城。

  综前所述,古雍州是轩辕黄帝龙兴之地,也是其升天之地。历史之争者混淆了《史记》原文与东汉注疏家原意,且“塞门”与“寒门”本即两地,“寒”“塞”字形相似,容易错乱。笔者据目前所掌握之资料,对史籍中关于轩辕黄帝事迹之记载、传说加以探讨,也为黄帝历史文化研究提出新解读,愿质诸史界同仁共议之。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2020年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盛大开幕

【2020 年12月1日, 上海】 2020年 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Australia Marketplace Online - China 2020,简称AMO)于...

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落幕:一期一会的艺样金陵

2020年11月29日,为期四天的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季暨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圆满落幕。...

名家推荐:画家王志坚作品赏析

王志坚:生于1958年,湖南湘乡人。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代表作曾获中国美协授予的二等奖,国家文化部银奖,...

品山崎之韵,溯日威之源

11月4日,三得利日本威士忌世家在上海举办“山崎日威之源”品鉴会,以山崎多个珍贵酒款打造了一场味觉盛宴,与...

笔墨灵动 富力清新:著名画家刘新华

刘新华,天津市人。籍贯:河北河间市。毕业于日本京都艺术大学大学院、文学硕士、美术硕士、美学博士。...

打卡设计|魔都明珠塔前的“Rolf Benz名伶”

▲坐标:上海外滩悦榕庄 热情时尚的Ms.Mio Mio的美如同奥黛丽赫本,略带复古气息却时尚感永存,并拥有自己独立的审...

Ember推出限量版智能温控马克杯, 为中国消费者打造顶级咖啡体验

Ember亮相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 中国上海,2020年10月 29 日 以设计主导的智能温控品牌Ember今天宣布,推出全新限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