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口述史2016年度五大事件盘点
2016-12-27 16:08 来源:凤凰视频
文/宋观
2016年12月12日,凤凰卫视、凤凰视频“凤凰大视野”专题同步开播《世纪行过——张学良口述史特辑》第二辑。自此前第一辑开播,再度引发“张学良”热。
延伸至大环境看,两度“张学良”热背后,是国内口述历史学术力、传播力、文化力的多层面驱动使然——“国际级”口述交流平台的稳健发展与学科交汇、“大历史级”口述影像的版权引进与融媒体传播、“口述历史+纪录片+青年”所形成的新契机、“失语”阶层的诗意复兴、口述史创作生态的颠覆,令2016年注定成为业界继往开来的一年。
TOP1平台:第二届“口述历史国际周”的创新与发布
11月11日下午,第二届“口述历史国际周”在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史中心拉开帷幕。同时,相比2015年,本届“国际周”也有了更多的看点。
(崔永元在第二届“口述历史国际周”致辞)
第一方面,是“国际周”的创新看点。主办方发起的国内外口述历史专家讲座、口述历史国际研习营、第二届“口述历史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以及口述历史年度影像作品展映、 “口述历史+”国际海报展等活动,不仅吸引到Paul Thompson(英国口述历史研究推动者)和 Thomas Gold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成员)两位教授,更有刘震云、钱文忠、周浩(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得主)等多位跨界大咖前来助阵。
第二方面,是“国际周”的发布看点。在今年,由崔永元口述史中心主任丁俊杰和副主任林卉、刘英力主编的《口述历史在中国(第一辑):多元视角与应用》及首席记者张钧主编的《述林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两书借势“国际周”问世,引起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这两大看点折射出“中国的口述史学”,业已在国际口述史学界站稳了脚跟;也佐证了崔永元口述史中心在“口述历史领域平台搭建与口述历史事业推动”方面的突出贡献。因此,颇具看点的第二届“国际周”,当属口述史2016年度的业界头条。
TOP2视野:凤凰开播《世纪行过:张学良》完整版
在《世纪行过》第一辑上线的第二天(9月13日),“世纪行过——凤凰历史纪录片创作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台湾的郭冠英先生,不仅在研讨会上分享了更多《世纪行过》背后的故事,也和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老师,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高雁,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总编室主任、电影台台长黄海波等共同探讨了口述历史的状态与现状。
(《世纪行过:张学良》在凤凰卫视、凤凰视频“凤凰大视野”专题同步开播)
黄海波表示:“口述历史见证了中国近代几十年、上百年,在这部纪录片中,张学良带出整个近代史,包括跟日本世界各地牵扯出信息量巨大,中间的人很多。张学良和他身边的人对着镜头讲述这一段历史,可以感受到真诚。”
在我看来,张学良在两岸史学界乃至不同政治阵营,一直是富有争议的人物。而当事人口述影像资料的匮乏,曾一度加剧了这一争议的片面化,甚至虚无化。16年前,凤凰卫视推出台湾纪录人郭冠英耗时十年拍摄的《世纪行过:张学良》(早期版本),内含大量珍贵的张学良晚年口述影像,成为轰动华人世界的千禧年大事件之一。
2016年,恰逢“西安事变”70周年,也正值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开播一纪——《世纪行过:张学良》(完整版)在凤凰卫视、凤凰视频“凤凰大视野”专题同步开播,形成“大历史+融媒体”的全新看点,可谓口述史2016年度“榜眼”。
TOP3契机:“家春秋”载誉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在于12月15日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重量级环节“中国十大纪录片推动者论坛”上,由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会发起、主办,敦和基金会、崔永元口述史中心、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家春秋”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以下简称“家春秋”)被大会推选为“中国十大记录片推动者”。
此消息令人振奋之处在于两个看点。首先,这一奖项体现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眼界与气魄,既看到了“口述历史”对纪录片全民化、年轻化的价值,更勇于在“年度价值”层面对此进行积极肯定和背书。
再者,这一奖项的得主“家春秋”及其背后的发起方、主办方,进一步破除了“学术化口述”的条条框框,让“口述”迈向了青年影像实践的新纪元——从“家春秋”官方数据来看,前两季已“覆盖35城,吸引167所大学近1200名青年参与;沉淀近300部作品,采集上千平凡人物的个体史;聚集近50位口述史名家、纪录片导演参与到项目中来”。
(“家春秋”被大会推选为“中国十大记录片推动者”)
由此而言,“家春秋”载誉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标志着“口述历史+纪录片”从“口述历史的纪录片化”、“口述史类纪录片”等传统介质/分类定义,双向选择而形成“口述历史+纪录片+校内外青年”的新发展契机。
TOP4复兴:《我的诗篇》百城千场点映
2016年12月18日,纪录电影《我的诗篇》已在全国202座城市众筹点映近1000场,甚至有多家在地企业、NGO、社群组织主动参与。同时,该片业已在美国纽约、洛杉矶两城放映56场,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等多所院校开展“主创海外交流”。
《诗经》有云“劳者歌其事”。随着互联网信息碎片化时代的纷繁到来,自工业革命顺势而兴的“工人诗人”渐渐“失语”于大众视野。2015年,由吴飞跃、秦晓宇执导,吴晓波策划的《我的诗篇》,将镜头对准叉车工、爆破工、制衣厂女工、少数民族工人,地下800米深处的矿工,乃至自杀身亡的手机生产工人——他们六人的诗作,既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数以万计“工人诗人”(据秦晓宇统计)乃至工人阶层群体的“口述”诗。
诚如《人民日报》评论员姜赟所言,“谈到‘中国制造’,我们记住了任正非、郭台铭、李书福、董明珠等,很多时候,却让流水线上的个体创造者简化为一个群体,无名无姓。也许,这部纪录片就是导演想‘献给无名者的记忆’,让工人突破被忽视的匿名状态,成为生动的主体。”——自此,通过这部纪录电影及其百城千场点映,“中国工人”不再是主旋律叙事的被写体,“工人诗人”再次成为自身阶层口述创作乃至传播的主体力量。
TOP5在地:东山口述历史训练营颠覆“口述史”创作生态
2016年8月,由中国-东山纪录片小镇、良友、“家春秋”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共同发起的“口述历史-东山纪录短片创作研习营”在东山镇开营。通过为期八天的时间,该研习营为“口述历史”创作生态带来了诸多颠覆。
首先,该研习营通过“在地+导师+制片+技术支持+传播支持”形成了主题聚焦、品质高效、成本明晰、细节可控、传播即时的新一代研习营模式。据多家随营媒体报道,“(营员们)深度挖掘当地的非遗文化、地方习俗、文化名人、社会变迁等主题,引导大家关注家乡的历史、古迹、技艺、生态等内容”——无疑为“东山”口述史的存续形成巨大助力。
其次,是“在地教学+导师跟组”的模式强化。讲师团包括张雅欣、徐秋丽、邓康延、张钧等业界大咖,跟组导师包括周浩、吴琦、张华、康世伟、李宇宏、武黎嵩等专业导演或专业学者,保障了营员从理念体悟到实践指导的一站式、多方位“受益”体系。
再者,是优质作品的输出。来自香港、台湾和大陆的13组共28名青年创作者,竟然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第四届“中国-镇江西津渡国际纪录片盛典”、2016太湖东山纪录短片创作季等多个赛事贡献了获奖作品,可谓是研习营中的“富矿”。
试想将这种“口述历史-东山纪录短片创作研习营”模式推而广之,一定会为“口述史”的创作形成更务实、更多元的生态系统。
由这“平台、视野、契机、复兴、在地”五个视角来看,口述历史业界在2016年收获了从宏观前瞻到微观创变的多项大事件成果。口述历史不再是大咖、精英的“自留地”,更多社会资源乃至新生代、“失语”阶层得以涌入,而口述历史的标准与价值体系也将在这些突破与涌动中迎来更务实、更广泛且更深远的变革——所谓“继往开来”,即在于此。
2020年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盛大开幕
【2020 年12月1日, 上海】 2020年 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Australia Marketplace Online - China 2020,简称AMO)于...
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落幕:一期一会的艺样金陵
2020年11月29日,为期四天的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季暨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圆满落幕。...
名家推荐:画家王志坚作品赏析
王志坚:生于1958年,湖南湘乡人。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代表作曾获中国美协授予的二等奖,国家文化部银奖,...
品山崎之韵,溯日威之源
11月4日,三得利日本威士忌世家在上海举办“山崎日威之源”品鉴会,以山崎多个珍贵酒款打造了一场味觉盛宴,与...
笔墨灵动 富力清新:著名画家刘新华
刘新华,天津市人。籍贯:河北河间市。毕业于日本京都艺术大学大学院、文学硕士、美术硕士、美学博士。...
打卡设计|魔都明珠塔前的“Rolf Benz名伶”
▲坐标:上海外滩悦榕庄 热情时尚的Ms.Mio Mio的美如同奥黛丽赫本,略带复古气息却时尚感永存,并拥有自己独立的审...
Ember推出限量版智能温控马克杯, 为中国消费者打造顶级咖啡体验
Ember亮相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 中国上海,2020年10月 29 日 以设计主导的智能温控品牌Ember今天宣布,推出全新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