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时间和记忆的抽象呈现
2023-02-20 11:14 来源:本站
日前国际艺术网站《当代艺术收藏家》对艺术家傅文俊进行了访谈,就其创作中有关时间和记忆的线索展开讨论,试图展现艺术家这一持续的创作思路。在当下时间节点,与艺术家共同回顾过去三年里的一些有关艺术和生活的思考。以下为访谈内容。
A=《当代艺术收藏家》F=艺术家傅文俊
A:您创作综合媒介作品,提出的数绘摄影这种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将摄影和绘画,包括油画和中国画,以及雕塑、数字艺术等不同媒介结合起来,创作出新颖而耐人寻味的作品。《摄影叙事》系列中,这一风格很突出,您灵活运用挪移、并置、拼贴等手法,通过灵动的色彩、丰富的线条和肌理、有意味的组合方式,将东西方文化元素放置于同一画面,以这样的方式探讨两种文化。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F:《摄影叙事》系列我想讨论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把摄影和绘画、雕塑、数字艺术等多种媒介结合起来,使用不同的技巧,我想让作品充满活力和想象力,也让它更加耐人寻味、给人一些启发。
《云里雾里》 傅文俊 综合媒介 140x175cm 2014-2015
《民以食为天》 傅文俊 综合媒介 140x175cm 2014-2015
A: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作品也是对时间和记忆的探讨,只不过这种探讨是从您成长的东方文化背景下发生的。
F:没错,可以说它们是一种对时间和记忆的探讨。将过去与现在、虚与实糅合起来,通过对时间和记忆的抽象呈现,来表达我对历史、文化、艺术的个人见解。
这样做的缘由和我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将时间看作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个不断反复的进程,而不是一个直线的进展。中国文化还强调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认为历史是文化的根源和支柱,而对历史的了解也会对认识当下带来启发。记忆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认为它是人对过去和历史的怀念和探究。记忆也被看作是保存文化遗产和传承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总的来说,在中国文化中,时间和记忆被认为是循环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的。
《远行》 傅文俊 综合媒介 140x175cm 2014-2015
《渐行渐远》 傅文俊 综合媒介 140x175cm 2014-2015
A:从您之前到现在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对历史和文化精神传承问题持续的关注和探讨,比如《十二生肖》《万国园记》《退场》系列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思考,《他心通》《无界》《幻化》对文化精神的讨论。而在《错位》系列中,我们看到这一创作思路持续的同时,您的视觉语言变得更加丰富了。
F:我在《错位》系列中,融合了摄影、绘画和雕塑这些不同艺术媒介的特点。每幅作品单独成立,每幅的画面由两层构成,上层被分为九个正方形,犹如一组格子或一张网,在灯光下形成明显的阴影效果。底层画面有着中国水墨画般的流动感,充满动感。在这样的安排下,在光线和观众目光的游移过程之中,会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整体而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人错位的感觉。我想用这样更加丰富而且细腻的艺术语言,呈现一种存在着矛盾和不确定性的视觉体验,从而激发观众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涌动的岩浆》 傅文俊 综合媒介 100x100cm 2017-2018
《逆风如解意》 傅文俊 综合媒介 100x100cm 2017-2018
A:这种流动感似乎进一步延伸到2022年的《某年某月》系列之中。扭曲的形象、不规则的肌理和明丽的色彩,营造出一种氛围,这些元素好像构成了一把开启某种记忆的钥匙。
F:在我看来,时间和记忆都是流动的,充满了不确定性。时间可能会模糊记忆,可能会增强某种记忆,让某段记忆消失,甚至会让人重构记忆。这很有意思。另外,记忆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记忆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就像面对我的同一幅作品的观众,都会由此引发千差万别的思绪、回忆和感受。
《某年某月No.2》 傅文俊 综合媒介 100x100cm 2022
《某年某月No.3》 傅文俊 综合媒介 100x100cm 2022
A:作为艺术家,您希望观众的感受和您预期的一样吗?
F: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家的想法和意图,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与观众产生互动,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来理解和诠释作品。观众的感受和我预期的不一样也是很正常的,因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启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
A:疫情是否让您对时间、记忆、历史的探讨发生了新的变化?
F:疫情对每个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艺术家也一样。这期间,我自己对历史、记忆和传承的关注就增加了,因为在这样的特殊时刻,人们往往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家庭、友人和文化遗产,对这些遗产的珍惜和保护可能也会更加强烈。回顾过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帮助我们在未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重看美术史-乔治·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1884》
傅文俊 综合媒介 90x90cm 2019
《离开家乡的日子》 傅文俊 综合媒介 100x100cm 2022
A:在未来生活中,科技无疑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现在也有许多新兴科技进入了艺术领域,你是一位拥抱科技的艺术家吗?
F:在我看来,科技对人类世界的改变是利大于弊的,在生活中我关注新科技的出现,在艺术上,我认为科技不仅可以丰富艺术家的创作手段,还可以帮助探索新的创作方式,与时俱进地对当下社会进行思考。前些年我就在积极研究数字艺术,把我的创作与之结合,在《重看美术史》《80年代》《离开家乡的日子》这些作品里都能看到这种痕迹,另外我还创作过一些NFT作品。现在AI技术介入艺术创作是我的一个关注点,之后可能会将它运用到我自己的艺术中。
2020年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盛大开幕
【2020 年12月1日, 上海】 2020年 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Australia Marketplace Online - China 2020,简称AMO)于...
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落幕:一期一会的艺样金陵
2020年11月29日,为期四天的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季暨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圆满落幕。...
名家推荐:画家王志坚作品赏析
王志坚:生于1958年,湖南湘乡人。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代表作曾获中国美协授予的二等奖,国家文化部银奖,...
品山崎之韵,溯日威之源
11月4日,三得利日本威士忌世家在上海举办“山崎日威之源”品鉴会,以山崎多个珍贵酒款打造了一场味觉盛宴,与...
笔墨灵动 富力清新:著名画家刘新华
刘新华,天津市人。籍贯:河北河间市。毕业于日本京都艺术大学大学院、文学硕士、美术硕士、美学博士。...
打卡设计|魔都明珠塔前的“Rolf Benz名伶”
▲坐标:上海外滩悦榕庄 热情时尚的Ms.Mio Mio的美如同奥黛丽赫本,略带复古气息却时尚感永存,并拥有自己独立的审...
Ember推出限量版智能温控马克杯, 为中国消费者打造顶级咖啡体验
Ember亮相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 中国上海,2020年10月 29 日 以设计主导的智能温控品牌Ember今天宣布,推出全新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