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田野的在地性艺术——酉阳第二届乡村艺术季
2021-11-08 15:41 来源:本站
在全球化趋势中,在地性越来越重要,并在全球化时代中重新建构地方及区域的时代定义,在地性亦为全球化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在地性艺术作为一场文化运动,泛指艺术为特定地点而作且不能被移动或改变,在地性艺术作品与其存在环境有必然的联系,且能连接历史与现实并可发展为在地精神载体。酉阳第二届乡村艺术季探索以艺术的方式回归大地,基于酉阳花田这块土地来创作在地性艺术,面对酉阳花田的人、事、时、地、物,透过对于记忆的修复、情感的建构、生活艺术化、艺术媒合来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合共生。
记忆修复,情感建构
建筑师朱小地擅长将复杂的设计进行理性整合,从而使设计获得新的某种秩序感,再寻求感性突破的契机,使设计获得张力。在酉阳第二届乡村艺术季朱小地尝试挑出建筑师的框架,通过创作作品《莹光》装置来回应乡村的在地性议题,《莹光》装置通过将乡村当中夜晚行走所需的路灯的功能同代表团圆与希望的明月形象进行整合,犹如月光一般照耀村民夜晚的装置给乡村在黑夜中带来了光明与温暖,强化了村民对于家乡的认同感与情感寄托。
《荧光》作者朱小地
艺术家不仅需要谨慎地介入乡村,认识乡村,还需关心艺术与在地文化、民族、农业、原始的联系,才能将自我带入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乡村,才能通过作品通过艺术更好地表达乡村,创造出具有在地性的艺术。《禾下乘凉》是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家李树对于乡村的记忆的再现,何家岩村有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刻印记,其梯田种植的贡米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滋养了世代村民。作品以传统竹编的形式展现贡米丰收的造型,沉甸甸的谷穗蕴含何家岩村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同时也作为纳凉、休憩的场所。作品将公共艺术性与功能性为一体,不仅为村里的公共空间提供了乡里乡亲闲话家常的休闲空间,也将对传统农村文化的印记透过艺术的形式再次回归到生活,强化村民对于乡村的认同感和自我意识。
《禾下乘凉》作者李树
强调与人的互动和参与性是在地艺术的核心,艺术家陈胄的作品《观天椅》欲给来何家岩村的人和本地居民提供另一种观看何家岩的方式,营造一个参与、互动的公共空间。躺在摇椅上一边看着天,一边和老天爷聊天。试图又将观众拉回曾经熟悉的场景记忆,在乡村当中对于天空对于自然的亲近感。在地性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可以共享、可以参与的文化事业和活动,当以一种公共领域参与的公共性和公共艺术共享的公共性作为存在。
《观天椅》作者陈胄
生活即艺术
当下许多艺术家都转向了对人类环境、文化意识、行为责任、社会民主等议题的更广泛而深刻的理解和探索。艺术渐渐走出了原有自律的框架系统,转而具有更多文化性、社会性和公共性。生活同艺术的界限渐渐模糊,艺术不再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是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现实的“镜子”。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抹平,将艺术引入生活,又将生活转变为艺术。如艺术家焦兴涛通过作品《传来的都是好消息》将生活现实当中原有乡村景观当中传达重要信息的高音喇叭作为原型,透过将高音喇叭超尺度的放大呈现,将深刻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图景同乡村民居建筑融为一体,协调共生,塑造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深刻体验。
《传来的都是好消息》作者焦兴涛
酉阳第二届乡村艺术季的核心也在于对于广大的农民大众参与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家们将当地村民的想法意见和日常情感融入到在地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也自然成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将村民带入成为艺术的创作者、亲历者、使用者,而不仅仅只是被动的观看者。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家谢勋创作的作品《水稻博物馆》,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真实完整地再现花田水稻,把学院派完整的写实系统和花田的乡村田野串联在一起,探索将乡村的生活场景同艺术融合,试图唤起公众对于艺术生活的追求与价值认同。
《水稻博物馆》作者谢勋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家杨洪通过寻求艺术与大自然的联系,取材于自然生态,创作出的作品《风调雨顺》通过介入当地传统“雨-引-晒-灌溉”的生态循环中,将水帘的景观同当地的民俗与审美结合,并且在功能上可以同四季的景观相呼应,将对于自然的虔诚信仰融入在其中。
《风调雨顺》作者杨洪
艺术家石富和陈刚的作品《拐角的风景》借用何家岩农家经常用的老铁汤瓢外形与材质,使之与拐角镜巧妙融合,将拐角镜的功能和乡村的鲜活生活融为一体,也强调出新农民在参与乡村振兴的“掌勺者”的地位。在酉阳第二届乡村艺术季中艺术家们将艺术与社会、经济、生活等问题融合,强调思想和观念的创造性,强调艺术对于社会的建构作用,并积极主动地介入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思考。
《拐角的风景》作者石富
介入田野,艺术媒合
在地性艺术应该是由更多的人参与的艺术活动和事件,由此获得更加愉悦的感受,引入更多维度的观察体验,从社会生活的层面切入获得新的认知。艺术介入乡村,通过艺术对于乡村的修复和改造活动,不仅仅是从艺术层面上去表达,更多地是通过艺术家作为媒介,沟通串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来自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艺术家戴劲作品《菖蒲精灵》是对于酉阳花田的在地性的诠释,艺术家观察到花田每日数次晴雨转换是花田最典型的气候特征,将对此地域性特征的感知融入艺术作品,“雨”寓意着生长和生命,艺术家将对于由雨而延展出的对于生长和生命的感悟安放在作品当中,艺术作品隐藏安装于垒石矮墙,当感知有雨时,“菖蒲精灵”显现出来,雨停后又再次隐藏。
《菖蒲精灵》作者戴劲
艺术介入乡村,在于更多地引入一些社会学的方法,通过大规模的实地田野考察,寻找、挖掘乡土故事与村民记忆,呈现中国乡土社会的日常生活。艺术家戴劲和陈伟才的《对山歌》取材于乡村的生活记忆,在村里的小路上嵌入一块屏幕,当行人路过时触发感应装置,阿婆便出现吟唱歌谣。这歌谣本身就是山间田里劳作生活时对唱的山歌,源头却是老人家们小时候听来的;它是土家族的一种文化记忆,音高长且轻缓尖锐触动着听惯流行音乐的耳朵。通过机器的置入,将人与人的互动,人与乡村的情感在参与与体验当中获得寻味。
《对山歌》作者陈伟才
透过艺术家们一系列的在地田野行动,深入地研究酉阳在地文化,耐心地倾听在地村民的声音,激发并调动村民的文化自觉和主体意识,发动村民的积极性一起共同创造属于村民自我认同的精神家园。酉阳第二届乡村艺术季将艺术作为载体引入乡村,深入田野,创造出属于花田这片土地的在地性艺术,也为艺术介入重构今日之乡村图景探索了新范式。
《考古“一里十三桥”》作者曾令香、王然
《美好攀升》作者:曾令香(四川美术学院)+符彪(酉阳木雕传承人)、何易立、何城邦(村民)
《声音博物馆》作者祁雁飞
《柴扉美术馆》作者吴清鹤、吕小帅
《猪撞上墙啦》作者吴清鹤、董子媛
《植物图鉴》作者吴清鹤
《鸡的完美生活》作者刘长青
《梯》作者涂堃
《漫步》作者印洪
《窗》作者文豪
《粮仓》作者徐韦
《七道彩虹》作者陈刚、易小林
《秋分》作者金振飞
《四方来福》作者刘强
《融入》作者张少辉
《扶》作者杨洪(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何易华、何绍渠、何绍长、何易鸾、何易凤、何绍荣(村民)
《拔拔的背篓》作者王蓉+何绍渠(村民)
《见与不见》作者王慧敏
《何家岩村图》作者李想
《春·夏·秋·冬》作者翟义涛
2020年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盛大开幕
【2020 年12月1日, 上海】 2020年 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Australia Marketplace Online - China 2020,简称AMO)于...
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落幕:一期一会的艺样金陵
2020年11月29日,为期四天的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季暨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圆满落幕。...
名家推荐:画家王志坚作品赏析
王志坚:生于1958年,湖南湘乡人。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代表作曾获中国美协授予的二等奖,国家文化部银奖,...
品山崎之韵,溯日威之源
11月4日,三得利日本威士忌世家在上海举办“山崎日威之源”品鉴会,以山崎多个珍贵酒款打造了一场味觉盛宴,与...
笔墨灵动 富力清新:著名画家刘新华
刘新华,天津市人。籍贯:河北河间市。毕业于日本京都艺术大学大学院、文学硕士、美术硕士、美学博士。...
打卡设计|魔都明珠塔前的“Rolf Benz名伶”
▲坐标:上海外滩悦榕庄 热情时尚的Ms.Mio Mio的美如同奥黛丽赫本,略带复古气息却时尚感永存,并拥有自己独立的审...
Ember推出限量版智能温控马克杯, 为中国消费者打造顶级咖啡体验
Ember亮相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 中国上海,2020年10月 29 日 以设计主导的智能温控品牌Ember今天宣布,推出全新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