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了解的大熊猫丨蒋昌忠《国宝修竹图卷》系列作品欣赏
2021-09-21 16:11 来源:本站
《国宝修竹图卷》
壹
序言
在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野生动物世界中,大熊猫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明星物种之一。它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弥足珍贵的世界自然遗产。它不仅具有无与伦比的科学研究价值,也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并在我国政治、文化、外交等领域发挥了特殊、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对于国宝大熊猫的古往今来,国人却知之甚少。为了探索大熊猫历经八百万年艰难曲折的进化史,我于2017年查遍古今专著《史记》《尚书》《诗经》《毛诗》《礼记》《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和近代胡锦矗等专家关于大熊猫的各种专著,并完成了《国宝修竹图卷》的创作。
《国宝修竹图卷》以大熊猫进化史为题材,揭示了大熊猫从远古走来,在地球上生存800多万年,历尽磨难、适应自然、改荤为素、告别冬眠、苦练硬功、力御天敌、创建家园、生生不息,带着古老脊椎动物的遗传密码,成为活化石的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为保护大熊猫所作的巨大贡献。
该长卷长50.5米,宽68厘米。卷中共画了138只大熊猫,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在它们赖以生存的各种形态的竹子以及在树木、花卉等的影衬下或觅食饮水,或嬉戏打闹,或迎春戏雪、倚竹卧松,怡然自得。
2018年,《国宝修竹图卷》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最长大熊猫进化史主题书画长卷”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研究所所长陈池瑜为长卷题跋
▲全国著名画家周韶华、鲁慕迅等为长卷题跋
▲《国宝修竹图卷》序
《国宝修竹图卷》内容共分5个部分:
01远古走来 适者生存
02改荤为素 告别冬眠
03功夫熊猫 力克天敌
04竹林有约 生生不息
05和谐家园 天人共建
《国宝修竹图卷》
贰
远古走来,适者生存
在距今800万年前,我国西部遍布低山河谷,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进入新生代后,随着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和西藏高原的抬升,部分较低区域变成了沼泽和丘陵相间的湿地,森林逐渐演变成灌木丛和竹林,生活在这一带的古食肉类动物产生了大熊猫的直系祖先——始熊猫。
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大熊猫是如何历经千难万险走过漫长的800万年,所以长卷的第一部分只能形象地表现大熊猫在洪荒时代从青藏高原走过来的一段经历和历经第四纪冰川的情况。(请将手机顺时针翻转90°观看)
始熊猫的化石最先被发现于云南省禄丰县中新世的地层中,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类,体型约于现今大熊猫的三分之一,与它伴生的动物有古猿、中国犀,剑齿虎,乳齿象等。在地球变冷的800万年漫长的历程中,这些大型动物先后灭绝,而大熊猫先后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及第四季冰川的洗礼,并在不断逼近的人类步伐下,于青藏高原向东延伸的高山峡谷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大熊猫演化的历史曲折而传奇,在分类学上,大熊猫属于食肉类动物,至今仍保留着肉食动物消化肠道的特征。
▲始熊猫出土化石和复原图
由始熊猫演化的一个旁枝叫葛氏郊熊猫(分布于欧洲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期灭绝。而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
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考古发掘的大熊猫化石被定名为大熊猫的小种,体型只有现生大熊猫的一半大,从大熊猫小种的化石牙齿推测,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动物。
又经历了约200万年,大熊猫开始向亚热带潮湿森林延伸,并取代始熊猫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四川。以后大熊猫进一步适应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化石大熊猫武陵山亚种的体型仅比现生大熊猫小约1/8。到更新世晚期,化石大熊猫巴氏亚种的体型又普遍的比现生大熊猫大约1/8,平均个体达到120公斤(现在大熊猫的平均个体为100公斤),而且依赖竹子为生。
在整个更新世,化石亚种大熊猫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布中国东部和南部,北至北京周口店,南至缅甸、越南、泰国北部。当时的大熊猫与剑齿虎、剑齿象以及北京猿人、南方猿人一起生活,构成典型的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化石群。
就在更新世中晚期,秦岭及其以南山脉出现大面积冰川等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特别是在距今约1万8千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之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衰落,当时称霸地球的剑齿象、剑齿虎等大部分肉食动物灭绝,仅留下无数化石表明它们曾经存在。此时,北方的大熊猫绝迹,南方的大熊猫分布区则缩小,进入历史的衰退期,分布于我国四川省西部、甘肃省东南部和陕西省南部的局部区域。
在动物进化史上,大熊猫是佼佼者,在生存竞争中,大熊猫是成功者。
感悟
经历了第四纪冰川的严峻考验,经过晚中新世纪时期的进化,穿越八百万年漫漫风尘,大熊猫从远古走来。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它经历了什么,但有一点却是共识:大熊猫能存活至今,它一定是通过自己的方式,与“自然之母”灵性相通,达成“非凡”的默契。这些“非凡”,在它独一无二的各种生活习性中表露无遗——这就是“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的法则决不是“攻伐”或“占有”,否则,从未统治过自然界的大熊猫如何能在时间的长河中自由徜徉。也许,大熊猫遵循的正是地老天荒流传下来的不二法则——敬畏自然,自然才如此庇护着它。在第四纪冰川期地球生命和物种的大浩劫中,大熊猫是造物者遴选出来的幸存者和勇士,成为动物界的“遗老”,珍贵的“活化石”。
《国宝修竹图卷》
叁
改荤为素 告别冬眠
当第四纪冰川来临,气候骤冷,生存环境恶化,特别是食物匮乏,与大熊猫同一时代的动物如巨猿、剑齿虎、剑齿象、中国犀等相继灭绝,唯有大熊猫退到高山深谷,放弃肉食,转而食竹,活了下来。到中新世纪,大熊猫已由食肉转变为食竹。自然界丰富的竹资源,不论季节,源源不断地给大熊猫提供着食物,使它告别了动物为应对天寒地冻,食物稀缺而进行的冬眠,成为唯一不冬眠的熊类。大熊猫顺应环境不断进化的过程,可称为自然演变的奇迹。
在进化过程中,大熊猫由食肉转化为食竹的原因:
01、竹子适应性强,从北纬46度到南纬47度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广大地区,从海平面到海拔4500米的高山都能生长。全世界有竹子1250多种,中国有600多种,其中箭竹,木竹等40多种都是大熊猫喜爱的食物。
02、竹子生长快,产量高,营养成份是不高,但一年四季常绿,可以全年获得大量竹子为食。
03、其它以竹为生的动物很少,这保证了它们有稳定的食物资源,不与其他动物争食。
大熊猫的食谱99%由竹笋、竹茎和枝叶组成(其中竹茎占比例最大,占6-7成或7成以上)。同时也吃一些野果等。
长卷的第二部分就是描写大熊猫改吃竹子的情况,它们最先开始吃小的箭竹,然后才逐步地吃竹茎粗一些的其他竹子(请将手机横过来观看)。
野生大熊猫每天要花一半多的时间(10-14小时)用于进食,剩下时间大部分用来睡眠。一只熊猫每天的进食量可以达到12-40千克(取决于吃的哪个部位),接近体重的20-40%。
熊猫吃竹子,还有着“刁钻的聪明”。竹笋最有营养,所以从初春开始,熊猫会一路追着发出的竹笋,从低海拔吃到高海拔。夏天竹叶营养最佳,就“紧着”竹叶吃,冬天营养集中到竹竿,熊猫就“啃硬货”。因此熊猫可以从低谷一直分布到竹子的海拔高限3500米左右,并随着季节性进行垂直迁移。
有研究显示:由于基因突变(Tas1r1假基因化),在420万前,大熊猫丢失了鲜味感受器,那么大熊猫食肉与食竹感觉是否是同一个味道,很难有个确切的答案。但是细细想来,这种取食上的巨大转变,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大熊猫减小了与其他物种的直接竞争,获取充足的食物,不失为明智之举。
食肉动物的冬眠,是因为冬天天寒地冻没有食物吃而采取一种不得已的办法,但是大熊猫改吃竹以后就不存在冬天没有食物的问题了,冬眠的问题也随之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大熊猫也就成为了唯一不冬眠的熊类成员。
大熊猫顺应自然的演变,还体现在它最具特色的黑白毛色上。很多人觉得非常奇怪,动物都有保护色,而大熊猫的黑白两色在自然界中却十分显眼,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大熊猫外表的黑白色,本来就是在漫长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保护色。因为它早期生长在喜马拉雅山的森林中,高原上有太阳的地方是白色的,没有太的地方是黑色的,黑白很分明,所以在这种长期的环境中形成了黑白保护色。而且喜马拉雅山属于高寒地区,很寒冷,黑色是能保暖的,所以大熊猫的眼睛、耳朵、四肢这些最怕冷的地方就变成了黑色。
2020年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盛大开幕
【2020 年12月1日, 上海】 2020年 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Australia Marketplace Online - China 2020,简称AMO)于...
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落幕:一期一会的艺样金陵
2020年11月29日,为期四天的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季暨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圆满落幕。...
名家推荐:画家王志坚作品赏析
王志坚:生于1958年,湖南湘乡人。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代表作曾获中国美协授予的二等奖,国家文化部银奖,...
品山崎之韵,溯日威之源
11月4日,三得利日本威士忌世家在上海举办“山崎日威之源”品鉴会,以山崎多个珍贵酒款打造了一场味觉盛宴,与...
笔墨灵动 富力清新:著名画家刘新华
刘新华,天津市人。籍贯:河北河间市。毕业于日本京都艺术大学大学院、文学硕士、美术硕士、美学博士。...
打卡设计|魔都明珠塔前的“Rolf Benz名伶”
▲坐标:上海外滩悦榕庄 热情时尚的Ms.Mio Mio的美如同奥黛丽赫本,略带复古气息却时尚感永存,并拥有自己独立的审...
Ember推出限量版智能温控马克杯, 为中国消费者打造顶级咖啡体验
Ember亮相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 中国上海,2020年10月 29 日 以设计主导的智能温控品牌Ember今天宣布,推出全新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