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首推著名画家周裕国
2020-03-31 11:56 来源:本站
【艺术简历】
周裕国,四川成都人,斋号镜水堂。
四川省诗书画院(四川省画院)专职画家,原创研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美术创作研究员。
梦随流水
——周裕国山水画赏析
魏学峰
艺术品往往以一种神秘的方式从艺术家那里产生出来,它从艺术家那里获得了生命,它的存在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不合逻辑的。它在它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里有一种明确而有目的的力量。它存在着,它就有能力创造一种精神气氛。周裕国很少涉笔常被人描绘的名山,他的艺术视觉伸向的是川西高原那些几乎叫不出名,而又让人激动得落泪的万重深山,画家所面对的一切,是没有范式可以借鉴的全新世界,所以凭借任何一种陂法和线条都无从表现它。周裕国从对景摹写到心灵一次次的感悟,终于找到了打开这扇神秘大门的钥匙。
每一个艺术家的精神反映在自己采用的形式中,形式是个性的标记。周裕国早年曾受过传统技法的训练,他非常注意笔墨的表现力度。在中国艺术中,线条反映作者的感情、胸次、气质等精神状态,郭若虚在论气韵时说:“出于灵府也……谓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述,述与心合一。”线条本身的精神状态乃是作者精神状态的外化符号,在周裕国的山水画中,我们处处可观其把纵横粗犷的线条横架出大山的气派,细腻的笔触在幽微的局部所张开的动人之弦。
周裕国的作品重以气来统摄全局。中国美学认为,“气”是化生天地万物的生命本源,是人与自然共同的构成质料,气是生命的基础,是生命活力的源泉。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品说:“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即说神思的畅达有如天空似的广阔,生命之气的贯通则如恒古太空的长虹。“行神”与“行气”互为基础相辅相成,“神”依赖着“气”,“气”决定着“神”。周裕国善于营造直与天接,浩浩渺渺之气,启人高远不可测的“仰止”之叹。没有对生活、人生的强烈感受,没有难以抑制的情感冲动就不会生成审美创作活动,也不可能产生优秀的作品。画家在进入审美创作之前必须走到生活中去,以自身所养之气与自然之气相交流,才可能在一次次偶然的机会中,获得那种涌动而激起创作热情的“触点”和契机。周裕国山水不杂,树林蔚然深郁。皑皑白雪堆积的山头,山间叠泉宛如竖琴的道道长弦,这一切组成一曲优美抒情、生机滋勃,富有牧歌式情调的动人乐章,洋溢着诗的意境。
画要活,有生命感和运动感,全从势出,势是结构画面所处的地位、方向、大小及画家的笔墨工力表现这些型态所造成运动的份量感和分寸感,周裕国则更把这种势表现为一种含蕴欲发之气,喷薄欲出之气,以一管之笔,擬太虚之体。他笔下的山石巉岩,峰崖峻险,从山麓至山巅,万木葱翠,迤逦万重,山腰间白雪缭绕,岚气飘流。虚妙之处,皆因实而生,观其画,不禁使人想起黄庭坚的《道臻师画竹序》:“夫心能不牵于外物,则其天守全,万物森然,出于一境岂得含墨吮笔,磐薄而后为之哉?故余谓臻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气是心灵自由的外化。周裕国的画,使人感到其得势可随意经营,而经营的效果又张扬着势的能量与气象,或者说势是通过经营而体现的。营构宏阔壮丽的全景式的山水巨制,是周裕国所擅长的,而且极易引发人的亲近感和与自然对话的情趣。绘画艺术是画家尽情表现自己感受而从事自由创造的产品,山川形势的奇妙变化,古今大自然的天才创造,朝暮寒暑的变幻,给大自然带来无限意趣,画家就是借笔墨来描绘天地万物并抒发自己情感的。
周裕国学古人而不被古所囿,参今人而不为流派所障蔽。他画山水,不仅能写各种景物,而且致力于对景物的剪裁,致力于如何才能深刻感受物象的精神。为了表现川西高原的神奇,它似乎没有专用中国传统山水的斧劈、折带、披麻、卷云诸陂法,而是合而用之,从某种意义上讲,周裕国是“唯美主义者”,他关心的是“结果”。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不但揭示大自然惊人之美,更表现画家独特的情感与思考。它是心灵在大自然启发下所进行的伟大营构,它因而往往能填补现实中的不足,每一件优秀的山水画作品都能为现实创造一个新宇宙。所以,山水画的创作归根结底就是艺术境界的创造,它和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分不开,并建构在中国“物我异质同构”的深层审美意识结构之上。所以,在周裕国看来,人与自然、物与我、情与景、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都是浑然合一的。所谓美,就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的。因而,美实际上就是一种境界,一种心灵境界与人生境界。
画山只是山,画水只是水
——读周裕国山水画
张承翥
中国文化从来都把大自然看成是自身的一部分,而不像西方文化把自然看成是自己的对立面,这样,在中国文化中就产生了一个很有趣、很特别的现象,即自然即我,我即自然,交融一体,相看不厌。这种现象体现在画家们笔下时,山水已经不是山水、花鸟也不是花鸟,而是自己心迹的流露、情感的宣泄,抑或是一种感觉、一种意识。这种感觉和意识代代相传相因,逐渐成了某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潜藏于民族审美意识的最深处。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墨色团团下呈现出的山水、花鸟,习惯于无色中自见五彩缤纷,于无形中自见形神兼备。也许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过早成熟,线条的千变万化及笔墨的表现力已经能够承载和表述中国文人细腻的情感,所以在绘画中不再寻求更多的情感元素。于是山水、花鸟、任务无不呈现出简洁而丰富的笔墨意蕴。尤其是自宋以下,文人们陶醉其中,已经将笔墨韵味把玩成为脱离客观对象的独立存在。
这种过分强调笔墨的精致典雅而忽视客观对象的画风到了明代就渐渐出了问题,至清代的四王山水已显得保守和僵化、因袭和空洞。画家们在心中用他们玩得出神入化的诸如十六皴、十六描的笔墨功夫想当然地构建他们的山水花鸟世界,挪山移水,不亦乐乎。但时间一长,便如喋喋不休的老妇,总是陈年旧事,婆婆妈妈地让人提不起兴致。幸亏有像渐江、徐渭、朱耷、石涛、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这样一些天赋极高的画家,其笔墨依然能焕发出熠熠的光芒。到了齐白石那里,传统笔墨的光辉已经有了夕阳无限好的光景。但人们依然顽强地坚守着千古不变的笔墨精神而自以为是。这种坚守似乎有它充分的理由。也许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还晕乎乎的摸不着头脑,也许是观念的不同,也许是技法的生疏,中国的画家们一旦脱离笔墨一入具象,便觉媚俗,于是作画者多不敢、也多不能“太似”;想在“似与不似之间”游走笔墨,似乎又力不从心,难以企及。这就形成了一个两头不讨好的夹缝,这个夹缝如一道幽深的山谷,曲曲折折,一直延伸至今还不见终点。
周裕国算是从这个夹缝中顽强地挤出来的一位画家,他的作品在这种两难的境地里成长成熟。我不知道学画之初的周裕国认真思考过这个有点类似于“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没有。但是他的确有意无意地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太似”不见得就一定媚俗,这中间应该没有必然的联系。
四川的山水极美又极富变化,既有皑皑雪峰,又有青青草原;既有飞瀑急湍,又有溪流婉转;云雾缭绕,气象万千;林木蓊郁,摇曳生姿,本身就是一幅幅天然画卷。周裕国搜尽奇峰,以自然为师,不忍舍弃造化之美,于是不再刻意于传统笔墨的意味和程式化的表现技法,不以主观成见去“改造”自然以适合自己、适合传统。而是从感知、感受到感动,真诚地与自然交流。作画时他大胆地以具象的手法结合一定的写意笔墨描绘山山水水,既有再现也有表现,注重整体结构,经营位置,安排河山,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全景式的大气象。
观周裕国的画,自然之气扑面而来,恍若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身心为之所动。多年来,他以四川西部风光为题材,创作了许多广受大众喜爱的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法,尤其是雪山和云水的画法独树一帜。以传统技法画雪山,多以留白为主,有时加以简单的皴擦,在画面中也多为陪衬而已。而周裕国画雪山,则通过山石的块面划分,褶皱的聚散和背景的映衬,将雪山既纯净又巍峨的气势表现得及其饱满、壮丽和神圣。周裕国画云水吸取了传统的烘染技法,利用宣纸浸润的特点,将云与水的质感十分完美地表达出来,山石得云水而活,云水得山石而动,画面氤氲灵动,生气勃勃。这是周裕国的作品广受称道之处,同时也是颇受争议之处。然而他既不惶惑于这种争议,也不拒绝这种争议,而是把这种争议作为修正自己、完善自己的一种参照。周裕国的画作不刻意于传统笔墨,并非不要传统,在构图上将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呈现深入回环、可居可游的风景画面,又不受焦点透视限制,上下左右,山水随势而生,山水之间以云隔、以树遮、以房屋牛羊点缀,层次婉转有致、递进有序,将造景与写实相得益彰地结合起来了。这在他的《山高水长》和《雪峰祥云》中体现得尤其充分。在笔墨功夫的锤炼上,周裕国也从不放弃,尤其是近几年的画作,似乎有某种意义上的回归。为了更好地将真实的山水风光与笔墨交融,他更注重笔墨结构和物象结构之间的关系,在探索中创作了不少精彩的作品,如《云中吟泉》、《消夏图》和长卷《蜀山卧游图》等。
仔细梳理周裕国的画风,气势我们也能看到一种传承。张大千先生画四川山水的代表作《长江万里图》重在泼墨泼彩,写实的成分不多;岑学恭先生画三峡外形上基本属于写实,山石的皴擦、云水的烘染和传统相比已有新意;而罗其鑫先生的山水画更直接地为周裕国画风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罗先生的云水技法在周裕国笔下得到了独特的发挥,并融汇了刘朴先生厚重的笔墨技巧和浑然一体的构图方式,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周裕国画风的形成与成熟不是凭空而来,有自然的字样,也有一代代的传承。多年的辛勤耕耘,使周裕国的山水画法至少在一定的范围内已成风气。我们姑且不论这种风气是否能成为美术进程中的一种方向,但它的确是一种不能视而不见的存在。一种画风的形成,一个画派的确立,最终应该让历史去说话。但至少它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要看画风是否独特,二要看是否有一个群体去追随并完善这种画风。我以为周裕国的绘画风格是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最终能不能成就一代画风,不敢妄下结论,但周裕国的确以他的努力和顽强使自己成为有个性、有影响力的画家。
那月禅师曾说:“老僧五十年前初习武之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闲处,因此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所云无非是某种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以及不同的层次与境界。人对客观对象的认知方式是多样的,而认知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事物的本质,但事物的本质不是单一的,一个人能把握一个小小的局部已经大不易了。周裕国以画笔去认知他的世界,画他只是山的山,染他只是水的水,如此境界,已是宽广得很了。
2020年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盛大开幕
【2020 年12月1日, 上海】 2020年 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Australia Marketplace Online - China 2020,简称AMO)于...
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落幕:一期一会的艺样金陵
2020年11月29日,为期四天的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季暨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圆满落幕。...
名家推荐:画家王志坚作品赏析
王志坚:生于1958年,湖南湘乡人。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代表作曾获中国美协授予的二等奖,国家文化部银奖,...
品山崎之韵,溯日威之源
11月4日,三得利日本威士忌世家在上海举办“山崎日威之源”品鉴会,以山崎多个珍贵酒款打造了一场味觉盛宴,与...
笔墨灵动 富力清新:著名画家刘新华
刘新华,天津市人。籍贯:河北河间市。毕业于日本京都艺术大学大学院、文学硕士、美术硕士、美学博士。...
打卡设计|魔都明珠塔前的“Rolf Benz名伶”
▲坐标:上海外滩悦榕庄 热情时尚的Ms.Mio Mio的美如同奥黛丽赫本,略带复古气息却时尚感永存,并拥有自己独立的审...
Ember推出限量版智能温控马克杯, 为中国消费者打造顶级咖啡体验
Ember亮相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 中国上海,2020年10月 29 日 以设计主导的智能温控品牌Ember今天宣布,推出全新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