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具收藏潜力艺术名家:丁原禄
2019-05-16 18:55 来源:本站
【艺术简历】
丁原禄,山东日照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扇子艺术学会没骨画画院副院长,中国水墨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研究会研究员,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特聘画家,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2005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姜宝林工作室研究生课程班。作品曾被文化部选送至奥地利、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展出并被国家文化部收藏。另有部分作品被齐白石纪念馆、邓小平纪念馆、人民大会堂、中央电视台等单位收藏。
作品先后三十余次入送由中国美协、中国文联、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展览,并多次获奖。
2016年10月17日,中国画《腾云》由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飞往太空,返回后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收藏。
《枕浪》124cm×247cm
我的渔船系列
丁原禄
我的家住在一个离大海不远处的小山村,海风清冽,蓝天碧海。
我小时候经常到海边捡贝壳、扒扇贝、钓花蛋蟹,夏天的时候,看纤夫们“拉作”,看渔船在夕照中靠岸,满载鱼虾而归……那些场景充满我的少时记忆,至今难以忘怀。
后来我走上了绘画艺术之路,主要画中国画山水和花鸟,但在我心里却始终涌动着一种情怀,那就是大海上那些古朴厚重的渔船,那些淳朴坚韧的渔民,那些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渔网……无时无刻不激荡着我,鼓舞着我。
《漩》130cm×130cm
我曾经翻阅过历代的山水画卷,没有找到关于渔船的画作,和历代画家画渔船的记载。即使有的画面上画有船,也是江河湖泊中的舟帆,偶有规模大一些的也是蓬船或者是水运的商船,看不到渔民生产生活的场景,尤其是以中国水墨专门表现渔船的画几乎没有。几经考虑,我下定决心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来抒发内心对大海、对渔船的深厚感情。
《锤浪》124cm×247cm
观察、体验、写生,是我常年坚持的深入生活的有效方法,每每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面对在海浪冲刷下岿然不动的码头,面对劈风斩浪与风浪抗争的渔民,我就如同置身于充满力量和豪情的风浪之上,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可是,要如何仅凭画好渔船就能深层次的反映渔民的生活与劳作?那些渔家汉子独有的黝黑粗砺的皮肤,刚直坚韧顽强的性格,健硕强壮的体魄,如何通过画渔船去表现?
《弄潮》130cm×130cm
也许现在很多人并不了解,过去落后时期渔村渔民生活的艰难,由于渔村靠近海边,土地多为盐碱地和荒滩,无法种植粮食作物,渔民只能靠下海打鱼养活一家老小,而那时渔船上通讯导航等设备基本为零,天气预报也基本靠渔民自己的经验推算,遇上天气突变,常常有父子兄弟葬身大海,尸骨无存,早上还生龙活虎地出海去,晚上就杳无音信,生死两相隔!设想一下,在狂风暴雨的夜晚,在茫茫无际、大浪滔天的大海上,在失去了控制、失去了方向、随时都会沉没的渔船上,孤立无援的渔民是如何攥住最后的一丝希望,与风浪搏斗与命运抗争的!
渔民们出生入死的高大形象,我要如何去讴歌去刻画?还有养育着世世代代渔民,一衣带水生死相依的大海,我敬畏、我深爱的大海,我要如何去描绘去赞美呢?
《原生》130cm×130cm
带着这些问题和对大海对渔民的深厚感情,我不断地深入体验,悉心感悟:
创作从细节入手。登上渔船,与渔家汉子交流,了解渔船上的各种器具。从人到物到事,结合变化多端的情境,了解观察更多细节。例如做网漂子用的大网坛怎样捆绑固定,缆绳如何挽系打结,陶罐网放到海中,风稍鱼如何钻到罐子里被抓到等等。同时生产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也都要了解到,甚至渔民在船上的吃住,包括生活用品,几个碗,一口锅,一个烧水壶都要记在心中。
《耕海》186cm×115cm
注重民俗民风。因为海上风雨莫测,渔家人对自然对大海有着深深的敬畏之心,世代奉行着古老庄重的民俗仪式与禁忌。每年开海时他们要举行盛大仪式敬龙王,在船上他们会贴上红福字挂红旗插竹竿,出海前他们会燃放鞭炮、烧纸上香、“行文书”等等,无不表达了渔家人对平安行船满载而归的深切祈盼。虔诚的信奉和风浪的历练,形成了渔家汉子眼神中的坚毅和澄澈,形成了他们独具的沉稳与坚韧。
《涌动》68cm×68cm
3.继承传统,追求现代性。我画渔船是从传统画法入手,但同时又大胆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如何体现现代性,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我的渔船系列作品,在用线上学习继承了范宽的山水用线,皴法上吸收运用了龚贤的皴法,并达到活学活用,实际上我把画山水的画法全部拿过来,运用到画船上来。画山水我擅长使用积墨画法,运用积墨层层累积,画渔船我也完全借用了这一方法,反复皴擦、点染、渲染,层层积墨,以达到苍茫厚重的效果。
那么如何体现绘画的现代性呢,我吸收了西方的现代平面构成的画法,同时又借鉴了现代民间绘画的画法,如潍坊木版年画,民间剪纸,日照农民画等。尤其是日照农民画那种构图丰满、造型稚拙、形式感强的绘画风格,在我的渔船中都能窥见一斑。
《牵》130cm×66cm
4、以渔船为表现载体,赋予作品以灵魂。在场景安排上,只画渔船不画渔民,通过渔船这个塑造载体,反映渔民在特殊生产生活状态下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我认真观察体验,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塑造,适当延伸、夸张、强化,用细节描绘,折射作品的精神内涵。画出我心中的渔船和场景,并赋予灵魂。
例如,我创作的《敖头渔家》,画面的主要位置画了一艘船,船面上有两件衣服搭在绳子上,侧面是船舱,衣服就晒在船舱的舱口,舱门前还放置着一个脸盆和一个水桶。如此构建可以让观者真实了解渔民的生活场景,并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渔民热爱生活、以船为家的纯朴感情。
《赶海》48cm×45cm
我更多的渔船系列作品都是只画渔船不画人物的,但通过对渔船多角度多层次的描绘,还是能直观地表现渔民的劳作与生活。例如,通过环境的渲染,船体的摇摆状态来表现大风大浪到来时的情境;用淡墨的灰色调,表现船体的时隐时现,表现船在海浪中颠簸穿行的状态。
《心系》100cm×51cm
5.渔船之粗糙和大海之苍茫。我主要画木制渔船,不同规模的大小渔船都是我的创作对象,较大或者中型规模的渔船可以出远海捕鱼,小一些的渔船则在近海作业。木质结构的船体,粗糙的肌理斑驳而厚重,扑面而来的沧桑感触动人心。画面中的渔船和渔具有着山水的线条,也有着粗砺的纹理结构,饱经海水侵蚀的渔船在苍茫的大海上忽隐忽现的独特的视觉景观,时时刻刻都在感染着我。
例如我的代表作之一的《耕海》,作品中所表现的渔船渔具都平面铺设在画面中,形成一个“Y”形,在苍茫的大海上沉浮动荡。平稳的构图中还要力求变化,船体的周围是隐约浮现的大海,渔船上依稀可见绳索、渔网等捕捞工具。淡墨和中间墨色营造的画面,给观者以无限的遐思,同时也弥漫着一种浓重的冷峻、荒寒的氛围。
《摇》86cm×97cm
巧用缆绳,线面结合,强化空间。为了强化画面的空间感,我特别注重线面的结合。我认为线是有生命的,是有线性的。例如,我觉得直线是表现刚直、坚硬、遒劲、有力度的线;曲线是表现柔弱、柔和的线;斜线则是表现有些强硬、突兀和直来直去的线。如此,在我的渔船画面中,那些缠结的缆绳,那些栓渔网的纲绳都为调节画面空间起到重要作用。缆绳要多用直线条,增加力度感,但有时为了使画面有所变化,就要适当使用有些弧度的曲线条的绳子,且忌线与线的直交叉,而多用斜交叉。绳子盘错交叉,看似无规则的、随意的摆放,能使画面富有变化。所以用绳子来调节画面是我常用的手法。
《缠绕》136cm×68cm
“面”则是整体的构成部分,整体感怎样是一幅画成败的关键,所以“面”的安排至关重要。例如作品《生息》中,整体画面就是由无数的陶罐子(一种捕鱼工具,可以捕捉风稍鱼)组成,画面中大部分都是堆积如山的陶罐,这形成了一个厚重的跌宕起伏的“面”,再用绳子作穿插,最终使线与面有机完美的结合。
《静泊1》41.5cm×40cm
7.大象无形,形神兼备,渔船和渔网都有“性格”。长期在海上作业的渔民有着非同常人的坚毅、勇敢、冷静的性格,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些精神和性格原本是无形的、抽象的,我通过渔船来表现渔民的这些无形的却极具感染力的性格,从而讴歌他们世世代代与海浪搏斗,战天斗海,生生不息的精神。
我画的渔船都具有粗壮、笨拙、敦厚的“性格”,这种有意的“变形”,旨在用物象的刻画折射渔民的内在性格,把生产生活中的物象拟人化。
《远方》281×145cm
渔网也是渔民的重要生产工具,渔网的种类有很多,不同渔网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形态的描绘中,渔网既有形又无形,画中的渔网也是似像非像,乃至变为抽象的情感载体,形成了我另一个独特的艺术符号。
总之,大海和渔船都是永远盘亘在我心头的乡情,渔船创作是我最喜爱的题材,她倾注了我深厚的感情。每一幅渔船作品都是一个崭新纯净的世界,就像每天都不一样的永远生机勃勃的大海。我将用我毕生的热爱,去描绘大海,去刻画渔船,去歌颂千千万万在海浪中滚打的渔家汉子!
《静泊3》41.5cm×40cm
山水著灵性——丁原禄山水画品读
邵大箴
历经沧桑,在新世纪的阳光下,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审美情趣是否魅力依旧?走过百年,当世界已成为地球村的时候,如何从传统格局中励新图变,已然是当代山水画家的自觉追求。21世纪的今天,在笔墨样式与丘壑形象两方面确立自己的艺术个性,正成为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必然选择。
丁原禄,曾师从姜宝林、胡应康等著名画家。在多年来的艺术实践中,丁原禄从传统中走来,在创新中勃发,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彰显出鲜明、浓郁的新气象。
《起伏的凝重》100cm×51cm
王维说,看山水画要“先看气象,后辨清浊”。丁原禄中国山水画系列作品正合此道,远看气象韶秀,近观则笔墨清逸。从美学风格来说,系列作品《静居》透着一股柔静的、温婉的文味和“散淡”之气。散淡是一种状态和心态,散淡也是超脱,它暗示画家在抗拒什么,超越什么……
2003年和2004年是丁原禄艺术生命中厚积薄发的两年。两年来,他所创作的中国画,多次入选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大型全国展览,并多次获奖。是什么原因促使丁原禄的作品获得了如此的成绩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胸中无浊尘,山水著灵性”。
《流水隔云深》136cm×68cm
丁原禄善于观察山石的形态结构,久而久之,便把每块山石看成了一个个活动的、有变化的生命体。通过观察山石的外部面貌,通过写生,他又寻找出山石内部构造的规律和差异,从局部到整体,从表层到内里,进而感悟其丰富的形态变化和内在的“精”、“气”、“神”。体现到创作上,就是抛开了物体的“物象”,表现出了物体的“意象”。于是,在丁原禄的作品中,山石、树木、房屋,都抽象成自己的符号。通过平面中的排列、构成、重叠,形成了画面冷静、疏朗的节奏,进而传达出精神层面的复杂信息和丰富内涵,成为艺术审美的载体。
《脊》138cm×69cm
丁原禄曾经花费较长时间研究过中国的民间艺术。剪纸、刺绣的那种手法稚拙、风韵淳朴的格调,农民画那种夸张的造型、对比强烈的色彩运用、丰满的构图以及极富现代感的画面构成,促使他在山水画创作中放开了手脚,打破常规,并成功地将民间艺术中的一些现代因子移植、充实到山水画创作中。读丁原禄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画家有意地运用传统笔墨构建现代图式,在削弱的远近关系中,更加纯粹地表达出画家自己印象中的山水。
《寻幽别有云深处》136×68cm
丁原禄的山水画多以积墨法为主,且大都以灰调子统领画面全局,反复运用皴擦、渲染、积墨、点染等技法,产生苍茫浑沌、凝重敦厚的艺术效果。其画面层层累积,而能笔触松动透气;色调淡雅冷峻,又不失山林的苍润和蓊郁。从艺术传承上看,似乎在丁原禄的山水画中能看出范宽、龚贤等大师的意味。虽然如此,但他的图式却又独特,笔墨亦有区别。细究起来,画家是从传统的“程式”中走出来了,然后又回到了自己的感性之根。丁原禄向传统学习,主要是练就中国笔墨语言的老辣遒劲,落笔大气的艺术感觉。而在确立自己山水画面貌的过程中,他抓住了当代山水画创作的核心,专注于丘壑形象的突破。
《圆盘岭》68cm×68cm
丁原禄避开时风流式,坚持具体的描绘和严谨的造境方式,在作品中不入浮泛的、概念的山石树木形象,而悉心刻画出种种如写生所得,又显然经过艺术“酿化”处理的景观。通过观察、积累和提纯,根据对客观存在的“悟化”,丁原禄笔下的山石、树木、云等都历经蜕化,提炼成趋向于“圆”的意象。在有意识和潜意识的夸张、强化下,它们呈现出了自然进化中涌动不息的原始蛮荒之力(丁原禄称之为“扭力”)、沧海桑田变迁中不可抗拒的时空扩张之力(丁原禄称之为“张力”)、渺渺尘世中空旷寂静的覆没之力(丁原禄称之为“重力”)。在这些原始的“扭力”、“张力”和“重力”的支撑下,丁原禄又添加了一些现代绘画元素。在画面构成上,将山、水、树、云、房屋等平面地铺设在一个画面中,山石等紧密堆积,几何形体的房屋散落其中。
《连峰去天不盈尺》69cm×69cm
同时,还吸收了现代民间绘画构图丰满的风格,在布局密集的图式中恰当地营造出虚实空间,从而使画面呈现出现代形式感。画中那些苍郁敦厚的崇山峻岭、那些密匝茂盛的林木草丛,构成自然界生命的蓬蓬郁郁之象,那些似云非云、似烟非烟的虚白,使实景溶入朦胧或微茫的氛围,山水肌肤如沉浸在平和、均匀的呼吸声中。它们是一方方可供驻停的人间小千世界,又是一种种唯精神可接近的清凉大千世界。
有时候,艺术意境就这样与艺术品味不可分离。读丁原禄的山水画,透过其日趋成熟的、独特的画面语言,我们不难感受到,山水画创作既是一种不可荒芜的学问,更是一种笃诚躬行的人生实践。
《奔崖》60cm×54cm
2020年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盛大开幕
【2020 年12月1日, 上海】 2020年 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Australia Marketplace Online - China 2020,简称AMO)于...
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落幕:一期一会的艺样金陵
2020年11月29日,为期四天的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季暨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圆满落幕。...
名家推荐:画家王志坚作品赏析
王志坚:生于1958年,湖南湘乡人。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代表作曾获中国美协授予的二等奖,国家文化部银奖,...
品山崎之韵,溯日威之源
11月4日,三得利日本威士忌世家在上海举办“山崎日威之源”品鉴会,以山崎多个珍贵酒款打造了一场味觉盛宴,与...
笔墨灵动 富力清新:著名画家刘新华
刘新华,天津市人。籍贯:河北河间市。毕业于日本京都艺术大学大学院、文学硕士、美术硕士、美学博士。...
打卡设计|魔都明珠塔前的“Rolf Benz名伶”
▲坐标:上海外滩悦榕庄 热情时尚的Ms.Mio Mio的美如同奥黛丽赫本,略带复古气息却时尚感永存,并拥有自己独立的审...
Ember推出限量版智能温控马克杯, 为中国消费者打造顶级咖啡体验
Ember亮相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 中国上海,2020年10月 29 日 以设计主导的智能温控品牌Ember今天宣布,推出全新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