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书法家杨炳延先生艺术品鉴
2019-03-07 18:01 来源:本站
【艺术简历】
杨炳延,笔名秉延,字三禾,斋号云庐。1996年之前在部队工作,后调文化部,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人事司司长,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中国文字博物馆书画院名誉院长、生态中国书画院院长。
炳延与恩师欧阳中石合影
自幼酷爱书法艺术,承庭训,秉儒医之教,在中国书画函授学院学习期间读、研、临摹历代名家碑帖,更倾心于率更先生,追摩其楷则,寄意其行书。师承欧阳中石先生,研习翰墨,始终以“师古不复旧,创新不弃宗”为求学之本。渐成劲美峭拔、刚柔相济之书风。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
曾多次参加全军、全国的书展。1995年中央电视台军营文化栏目“军旅书法家”进行过专题报道,200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主办的“翰墨飘香”做过专题介绍,2011年中央电视台优秀军转干部栏目做过专项报道“杨炳延书路人生”。2013年4月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邀请,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主办,题为《古韵焕采》——杨炳延赴法国书法展,中央新闻频道进行了报道。
2003年出版《杨炳延书法作品选》,2009年9月著《中国美术馆与书法》,2010年6月出版《杨炳延书作》;主编出版《当代中国书法创作与文化建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以及书法篆刻、陶瓷和民间美术等作品集和论文集。
在中国美术馆工作期间,曾多次组织策划书法,陶瓷、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大展。开创了中国美术馆组织、策划书法展览的先河,提出“展、览、论、书”的策划理念,启动了中国美术馆收藏书法作品的大门,提出了“以展促藏”的收藏方法,使中国美术馆回归了大美术的格局。推动了全国美术馆书法作品的收藏。
现将近年来20幅作品以飨读者。
理解书法
文·杨炳延
唐张怀瓘《玉堂禁经》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这里的“裹束”是指结字。当代沈尹默《书法论》有言:“用笔须有法度,故第一论笔法。笔法精通了,然后笔的运用才能自由,无施不可。第二进而论笔势。形势已得,必须进一步体会其神意,形神俱妙,才能尽笔墨的能事,故最后论笔意。”
不可否认,张氏、沈氏,一古一今,两人所言,足发临池之秘。张氏之论以及沈氏所提的笔法、笔势皆是对书写技巧层面的概述,即指书法之技。沈氏所指的笔意,则是书法之旨。是在书写中表现出的审美意象、技法思想倾向、内在精神气度、意趣,体现出创作主体的气质、修养和审美追求。通常在技法学习中,形质层面的内容比较易於把握,而笔意往往在对形质的描述中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因而具有形而上的表现特点。
与书法创作相关的要素,可以简括为书法创作主体和书法本体两个基本方面来理解。从书法本体所起的作用理解,书法即是一艺,书法家通过对书写技巧的把握来实现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等普遍存在的统一。从书法本体的文化归属而言,书法更是一种文化。书法家对文本内容、所处时代风尚的深入认知和把握等是书法本体文化归属得以实现的明显表徵。在书法创作中主体作用是关键,即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主体通过对书法本体的驾驭来实现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有限向无限的跨越,即是“技进乎道”的过程。魏源曾语:“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我们可大概认为,书法对“意”的表现,集中体现着其对“道”的追求。人们常用“技道合一”的理论来阐述书法的技、意的关系。我觉得这个关系可概括为:技为书之本,意为书之旨。“技”之“皮”不存,则“意”之“毛”无所附着;然而,“技”之“皮”既存,是否“意”之“毛”就一定呈现呢?并非必然。技若进意,意则通神,反之,技不进意,书法之旨不在。
那么,维系技、意相合的关键在哪里?在于技的化境,即在“技”的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实现其向“意”层面的质的突破。那么,如何怎样实现技的化境?书内求技,书外求意,这是我的理解。立足书法本体,勤学苦练,这就是书内求技。
王僧虔《笔意赞》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於笔,手忘於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窃以为,作为书法家个人的造就,对於书内求技,“熟”是一宝。笔法熟、字法熟、章法熟等。当然,还有墨法熟,唐欧阳询《八诀》言:“墨淡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对于书法而言,墨之作用仅次于笔,作书墨之浓、淡、干、湿需调停恰妥,墨润笔畅,笔畅则意悠。形质层面的相关因素皆应烂熟於胸,这样下笔之时,才能达到心忘於笔,手忘於书,心手双畅的境界。
书外求意,至少可从两个方面着眼。一、书法创作主体应具有的天才与悟性。这是实现“技进乎道”的重要的主观因素。“天才”是获取“技的化境”的智力保障,而“悟性”则是实现“技的化境”的最行之有效的条件;二、书法创作主体必修的综合性学养。前人论书法,以为书虽一艺,皆是主体人格的外化,所谓“书虽一艺,与性、道通”,与性通,体现主体的秉性、气质和修养,书法的创作作为一种艺术行为,是体现人秉性、气质、修养的一个途径。书如其人,此论由来已久。
项穆在《书法雅言》中称:“夫人灵於万物,心主於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主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显见,书家必须要修炼并提高综合学养。很多书家、学者都主张书法家应吟诗、做诗,即便不书写自己的诗作,也要有诗人的胸怀。诚然,其人有文,其书亦必有文。书家书作有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书写的文本之辞,表面上是自作之文,或是辑录他人之文,但其内在便含蓄了书者品操的修行、心灵的陶养、意志的凝练、节律的跳荡、文思的涵化,含蓄了许多难以细说的现实与浪漫,自然与人生,历史与未来的思味。这一切不一定就等于书法,却在艺术心理上不期而遇地暗暗地化育着书法,升华着书法。以书焕文之采,以文表书之道,在书法创作中最终实现“激扬生命之精神”。
书家的书迹即是书家的心迹。如刘曦林先生有言:“生命乃分分秒秒、日日月月、岁岁年年累积之事,来不得大跃进,倒是应该提高每一秒、每一分生命的质量……书法就是这样一种静心之物,自然而然成熟渐入老境、化境的物事。”于我心有戚戚焉!
2020年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盛大开幕
【2020 年12月1日, 上海】 2020年 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Australia Marketplace Online - China 2020,简称AMO)于...
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落幕:一期一会的艺样金陵
2020年11月29日,为期四天的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季暨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圆满落幕。...
名家推荐:画家王志坚作品赏析
王志坚:生于1958年,湖南湘乡人。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代表作曾获中国美协授予的二等奖,国家文化部银奖,...
品山崎之韵,溯日威之源
11月4日,三得利日本威士忌世家在上海举办“山崎日威之源”品鉴会,以山崎多个珍贵酒款打造了一场味觉盛宴,与...
笔墨灵动 富力清新:著名画家刘新华
刘新华,天津市人。籍贯:河北河间市。毕业于日本京都艺术大学大学院、文学硕士、美术硕士、美学博士。...
打卡设计|魔都明珠塔前的“Rolf Benz名伶”
▲坐标:上海外滩悦榕庄 热情时尚的Ms.Mio Mio的美如同奥黛丽赫本,略带复古气息却时尚感永存,并拥有自己独立的审...
Ember推出限量版智能温控马克杯, 为中国消费者打造顶级咖啡体验
Ember亮相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 中国上海,2020年10月 29 日 以设计主导的智能温控品牌Ember今天宣布,推出全新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