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当代艺术家汪天亮作品欣赏

2017-08-15 11:16 来源:本站

【艺术简历】

汪天亮,1950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85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1989年结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1992年结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硕士课程。自1993年起,陆续斩获十余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展」等金奖;2002年被政府授封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8年年被福建省政府授封为「福建省福州脱胎漆艺代表性传承人」。1996年被委任担任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校长,达18年。2001年福州工艺美术学校与闽江大学合并,被任命为美术学院院长,2004年担任「福建省漆艺研究会」会长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闽江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福建省漆艺文化研究会会长、福州美术家学会副主席、福建画院特聘画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艺履

2017年  福建省画院艺术家晋京展  国家画院·北京

2017年  汪天亮漆、墨特展   名山艺术中心·台北

2017年  汪天亮漆画个展   菲利浦画廊·台北

2017年  “吾岛寻奇·艺见大师”漆画个展   历史民俗博物馆·金门

2016年  中国现代漆画文献展   南京·宁波·厦门·南昌·武汉·太原·重庆

2016年  “海峡墨韵”海峡艺术名家邀请展   中国政协文史馆·北京

2016年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2016年   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   三坊七巷朱紫坊38号·福州

2016年  “传统和创新”国际大漆艺术展   韩国

2016年   湖北国际三年展   湖北美术馆·武汉

2016年   “破冰·时代”中国当代漆画展    水立方E美术馆与798艺术区艺典空间·北京

2016年   汪天亮漆画个展   高雄市立文化中心·高雄

2016年  “大漆的化身”汪天亮漆画个展”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台北

2016年  “红黑金的奥义书,漆画万华镜”汪天亮漆画个展   菲利浦画廊·台北

2015年   新光三越艺廊博览会个展   台南

2015年  “赫赫天光,大漆亮闪”汪天亮漆画创作展   名山艺术中心·台北

2015年  “汪天亮大漆绘画个展”   国父纪念馆逸仙画廊·台北

2014年  “华夏贵冑”汪天亮大漆绘画特展  辅仁大学·台湾

2014年  福建(香港)文化艺术精品展   海艺堂168文化博物馆·福州

2014年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2014年  韩·中·日国际工艺展   韩国工艺协会

2014年  两岸漆艺名家特展   丰原漆艺博物馆·台湾

2014年   汪天亮漆画特展   名山艺术中心·台北

2014年   汪天亮漆画预约展   菲利浦画廊·台北

2014年   汪天亮漆·墨展   The one.台湾南园人文客栈·台湾新竹

2013年   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   湖北美术馆·武汉

2013年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暨学术论坛——中国当代漆艺展    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南通

2013年   国际漆艺招待展    启明大学校克哉美术馆·韩国

2013年   韩中当代漆画交流展   世宗文化艺术中心·韩国首尔

2013年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邀请展    中国文化大学·台湾

2013年   汪天亮当代大写意画展   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

2013年   汪天亮漆画个展    名山艺术中心·台北

2013年   汪天亮漆画邀请展    亚昕晴空树·台湾

2011年   上海艺术博览会联展   世贸商城·上海

2011年   汪天亮漆画个展   上海美术馆·上海

2011年   汪天亮个展   台湾菲利浦画廊·台北

2010年   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   湖北美术馆·武汉

2010年   “天地静观——汪天亮艺术创作的‘意向’之思”个展   红玫瑰白玫瑰亚洲艺术·北京

2009年   “台北国际艺术交流博览会”联展   世界贸易中心·台北

2009年   上海艺术博览会联展   世贸商城·上海

2009年   “造物与空间”中国当代漆艺学术提名展   湖北省艺术馆·武汉

2009年   “流金岁月”汪天亮教授个展   红玫瑰白玫瑰现代美术馆·北京

2009年   “朝金粉·风华再现”汪天亮教授个展   红玫瑰白玫瑰现代美术馆·北京

2008年   万科地产招待展   福州

2008年   出版《汪天亮——2008年作品集》大山系列·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0年   加州艺术家协会邀请展 美国

1999年   汪天亮漆·墨画个展 德国

1998 年   第11回菊池招待展 日本东京银座·日本

1997年   中国当代艺术联展 北京

1997年   中国名家艺术作品邀请展 广州

1997年   汪天亮现代艺术个展 福州

1996年   国际漆艺节联展 日本

1996年   汪天亮现代水墨画个展 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5年   95文化博览会 台北

1995年   两岸传统艺术交流会

1992年   90年代台湾开放大陆优秀艺术家来台交流,首度来台巡联展

1992年   应邀参加“中日漆艺交流会”

1991年   应邀参加“中日漆艺交流会”

1987年   应邀参加世界旅游作品展示会

1980年   福建工艺美术名家作品赴新加坡展 新加坡

获奖

2008年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北京·2008年)银奖

2007年   著作《福州漆艺》获福州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06年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艺术大展”金奖

2005年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艺术大展”金奖

2004年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艺术大展”银奖

2003年   中国家轻工部与中国工艺美协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展”金奖

2002年   中国家轻工部与中国工艺美协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展”金奖

2001年   中国家轻工部与中国工艺美协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展”金奖

1993年   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第三届大师展大展”-金奖

收藏

2011年  《朱子门庭》、《春秋四季》   钓鱼台国宾馆收藏

1996年  《水墨二十五号》、《水墨三十五号第六幅》、《水墨三十七号第七幅》中国美术馆收藏

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部/桂林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中央电视台/厦门美术馆/湖北美术馆/福建美术馆以及台湾地区/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澳洲等重要文化机构收藏。

出版

2017年  《无疆·逍遥——汪天亮漆画创作集》   台湾名山艺术

2017年  《汪天亮—大漆·大雅·大气》第四册   大绛艺术出版

2015年  《汪天亮——大漆·大雅·大漆——2015年台湾国父纪念馆个展专辑》第三册     大绛艺术中心

2014年  《汪天亮—大漆.大雅.大器》第一、二册   台湾麦氏国际文化

2011年  《汪天亮-漆·器·气》  红玫瑰白玫瑰现代美术馆

2009年  《汪天亮作品集》闽江学院艺术系和东方书画社合编

2008年  《漆艺.脱胎技法》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7年  《福州漆艺》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5年  《置换的重构》亚洲出版社

2005年  《福州漆艺艺术》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3年  《福建工艺美术史》合著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2年  《汪天亮漆艺术全集》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1年  《21世纪优秀艺术家画集——汪天亮》江苏出版社

1995年  《汪天亮现代水墨画》福建省美术出版社

1994年  《汪天亮漆画作品选》福建鹭江出版社

一个富有魅力的创作启示

    ——解读汪天亮现代漆艺大系

达利曾经说过:“我应当为那些有意义的事情奋斗,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我生活的体验古典化,赋予它一种形式,一种天体演化论,一种综合、一种永恒的建筑”。对于汪天亮的现代漆艺大系,我想用这段话来概括是很形象的,凡是看过汪天亮现代漆艺大系的人,都会被他作品所散发出来的那种理性和激情,天然肌理和冥想色彩所感动、所愉悦。很显然汪天亮的现代漆艺作品,就是一种古典漆艺的现代化呈现;是一种综合形式的构成;一种永恒的、怪诞的色彩狂想的乐章。他的作品无论是形式构成、色调的运作,还是材质的陈述、肌理的组织,都拥有一种单纯唯美的画意,这种美和意境不是平面绘画(象油画、国画等)所能替代的,它是综合、立体、四维的,甚至似一种空气的交流互通形式。你要欣赏和把握,以致去阅读,只有全方位去体验、去观赏,才能感受它的魅力所在。只有从这种精神上的把握,才能使你感受他作品中的一种别样力量。我想,当我们被他的作品所感动、所吸引时,我们才能解读汪天亮的现代漆艺。

也许对汪天亮来说:用漆艺作为个人情感认知的物化载体,把它呈现出来,就是一种最完美的表达方式。

《半江瑟瑟半江红》 80cmX80cm  2013年

汪天亮的作品除了有漆的所有特性外,图式的张力,视觉的个性是他热衷的追求,他的那些《漆艺小品》系列也一样。用他的话说:“现代艺术就是视觉个性集中的体现”。他最用心之笔也在于此。在那些作品中他采用了中国文化中的典型符号——象形文字、汉锦唐纹。构成多元视觉效果和民族的现代审美图式。漆艺的纯观赏性表达历史有几千年,用漆工艺技术和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相互融合,来达到更高的观赏性,这是现代漆艺家共同探索的和实践的课题。当代漆艺在技术层面上,从重复传统技巧的创作实践,到艺术家自觉地与传统相认同,并在这种认同体验的基础上,重新与自然界生灵相互交流,创造出一种神秘感和魔幻效果来,形成掌握漆艺的新的玄机法则,。从汪天亮的作品中,我们就会看到这种来自传统漆艺的神秘感、和谐性,有了这种感悟,他才能游戏于漆文化的广大世界中——包括视觉、触觉、自由想象、天然纹理、运动变化(漆艺制作过程就是把我一个圆形和色彩不断变化、运动的过程)效果的运用。因此,他的漆艺创造始终充满了魅力和启示。正是这种对传统的重视和对自然的崇拜,一方石头、一片叶脉、一塊墨色、一段枯木,都成为他要创造表现的语言。大凡天然,自由的东西都可以进入他的作品。这种奇妙的作法,必然产生奇妙的效果。所以要了解、读懂他的作品,只有走进他的图示,才有可能获得透彻的理解和把握。

《便觉眼前生意满》50cmX50cm  2014

IT业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任何再先进的产品都是暂时的”,我觉得这话也适合艺术产品制造,以往的任何作品,都是暂时的,过去的只是一种信息,一种传承在万物之中的气和历史。今天,任何一位艺术家都同样面对潮流,面对社会、自然、人类,你都会存在着一种暂时性和不定性。要不断超越自己,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每一位艺术家的使命。汪天亮对此是率真的,他不断否定自我,不断重塑自己的风格,他的豪放在于他能容纳各样形式的语汇,他的睿智在于他能细致体悟、表现物象各种形态,有这些心理,他才能不断找到变的心历路程,这种变是在视觉上,还是在形式空间上,他能够致力于发挥的就是最大能量扩大漆艺语境的表现力,最充分利用漆艺材质独特性,他寻找到了变的法则。这也正是他的独创性之所在。

《大气系列2014之梅花三弄》

汪天亮在漆艺领域大胆探索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延伸新的作品、新的样式,他的《小品》就是近期新作系列。这些作品情趣特别,样式新颖。有一种可观、可赏,可以触摸的异趣。当你走进他的作品,扑面而来是大漆的香味,然后是漆艺神奇造型与人的应和。你可以在咫尺间,把玩,观赏,细细品味,真是赏心悦目,别有一种滋味。那种彷如古玩、古石、器皿、古币、文案,又似唐三彩,陶艺的漆艺系列作品,使你频填一种对中国漆文化的崇敬之意,通过这些小饰、小品、小漆塑,让你领略到千年漆艺的魅力,漆艺的瑰丽,万般色彩与奇异形式显得那样美不胜收。虽说这些小品与他的好些“大器”相比,略显小家碧玉,却也不失一种创意和特色,启人妙想,扣人心弦。这也算是独此一家的做法。

汪天亮的作品始终显示着一种生命的流淌、腾涌,色彩的狂烈律动,结构形式的大胆变化,那每件作品都呈现出生命轨迹,生长之势。仿佛你是置身尘世之外,在看物质转换过程中的一种变化状态。

无论我们把汪天亮的漆艺从色彩、光影、材质、构成做如何审美评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汪天亮对漆艺的再创造是个性化的,是对传统漆艺的再延伸,也是对现代漆艺的开拓和创造。

太多的陈述便失去了枚举的意义,然而,汪天亮的作品表现出的美,确实随处可见,又确实件件精品。

汪天亮还在思考着,在探索,在不断的探索……

美术批评家:周衞民

《灵山览胜》 185cmX50cm  2013年

立足于传统的现代漆画

在艺术创造中,汪天亮追求现代感,以民族传统为基础,不撇开传统天马行空地创造。他也不一味仿效西方艺术,吃别人嚼过的馍馍。他注意观念的更新,同时也注重手艺,注重新材料的开掘和采用。他希望通过对传统因素的改造、重建组合,并通过材质的采用与处理,创造出具有时代和个性特色的艺术。近十多年,他的艺术探索一直在沿着这个方向前进,并取得了成绩。

早在1982年,汪天亮就在福州举办过“纸刻艺术展”,展示他做的现代装饰纸刻。此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漆画创作,先后做过《漆画系列》、《仰韶系列》和《藻井系列》以及许多独立的漆画作品。他之所以选取漆画为个媒材,因为他在实践中发现,艺术的表现媒介,本身具有独立的文化背景与规律性。漆艺,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艺术品种,用这种表现形式来创造,本身就是对传统的一种信仰,至于如何将这种传统形式、传统精神加以发扬,便是现代人需要做的。现代人能够做到的,是在题材、形式语言、艺术构思的处理上;是在现代的感觉、情绪和气氛的表现上别出心裁。汪天亮决定将传统的造型因素融入漆画的母题。他的《漆画系列》选择具有平面符号的古代汉字作主题,使其在不同吃尺幅的画面上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展现:具象的、装饰的、表现的和抽象的。作品中的主题符号大多用漆堆画而成,通过适当的工艺处理,使之具有浮雕感,使这些作品获得与传统漆画不同的审美趣味,它们显得浑厚凝重,有丰富的色泽,更重要的是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意味。《仰韶系列》采用的母题是仰韶文化彩陶纹样。汪天亮将这些纹样再现、分割、移位或重构,使其“变异”,并自由地揉进了传统青铜器、秦砖、汉瓦,还有刺绣、染织、建筑的图案,使它们在组合中,在漆艺的制作过程中,获得现代的旋律、节奏与美感。

《昔時之夢》110cmX80cm  2009年

近一年来,他又创作了一批新的漆画作品,不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母题,画面更自由、更抽象,现代形式感更浓,他似乎遨游在更加广阔的想象天地。但传统文化一味与现代形式感仍然是他创作这些作品的几点。

漆艺是难以掌握的,它有多层次的工艺制作程序,制作本身有偶然的、特殊的效果。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掌握规律,才能对这工艺过程驾驭自如。汪天亮的艺术创新没有停留在口头上和观念上,而是踏踏实实地落实在具体的材质处理上,他的脚步踏实而稳重。

在观念上,汪天亮也确实有自己的思考。他说,他很欣赏科学家王選关于科学与市场关系说的一句话:“顶天立地”。他认为艺术在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大致也是如此。不过,他觉得艺术上反过来说更适当,那就是:“立地顶天”。艺术创作必须牢牢地立足于自己民族的传统,以此作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顶天”,也就是说与外面做广泛交流。有了基础有了自己的东西才谈得上与人家交流。更深刻的认识自我,吸收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来丰富、充实自己,推进艺术的创新。确实,扎根传统和广泛地与国外交流,吸收外来营养,这两者的关系是辩澄与互动的。汪天亮这几年常到海外办览展,他的作品受到海外人士的赞赏,这使他更加热爱传统艺术。他在学习、研究出发进行创作的同时,又常常从国外艺术中得到启发,从而感觉到天地之大,给人们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

汪天亮有广泛的爱好,他是一位收藏家,在他丰富的藏品中,有各种奇异的石头,石头的造型及石头上那些美不胜收、难以言表的纹样,给他的艺术想象与构思增添了许多新的灵感。他还酷爱书法、绘画。他的现代的、近乎抽象的水墨画,充分发挥书写的自由性。他常用满构图,色彩绚丽、斑斓,吸收了漆画的不少表现因素。

汪天亮还是一位热心于艺术教育的人。他担任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校长的繁重行政职务。在工作之余,投入创作,他从不叫苦叫累,反而从中尝到忙里偷闲进行艺术创作的乐趣。他正值中年,在艺术上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我们祝他成功!

清华大学美术史教授:奚静之

《獨見青松心系列》

汪天亮:古老工艺的的审美转换

水墨艺术在当代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是当前美术批评家意见纷纭的焦点之一。汪天亮的水墨画和最为古老的中国漆艺结合,提出的是另一个同样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在现代视觉文化的背景之下,传统艺术通过转换,是否有可能构成当代的审美意象?这有三个相互交叉的问题:1、水墨艺术的当代性,也便是水墨艺术新的视觉语汇,能不能通过完全本土化的方式得到视觉张力的强化?2、不通过西方的材料和制作技术,传统艺术能不能通过中国自身源远流长的工艺来完成审美意象转换?3、这种视觉创造的完成,能不能与当代人们生活的语境产生同构?

假如说,当代的水墨艺术家主要是从西方的视觉文化中获取创作资源和创作动力,那么,汪天亮便是逆反性的,他以中国古老的漆艺的视觉强度和独特的审美性能,去开阔当代人另一种审美天空。也就是说,他以抽象化的水墨韵律和境界作为画面的内在基质,以漆画的制作工艺加以强化,试图由此达到扩展中国传统文化蕴涵转呈为当时的审美形式的空间。

《耿耿星河》 180cmX120cm  2012年

汪天亮的艺术问题发生在漆画上。这里的复杂性在于:展示在我们面前的确是漆画,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漆画,几乎被汪天亮最大程度地弱化成为材料和媒材。我们知道,漆画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先秦,漆绘技艺即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一直是作为民间工艺流行在人们的审美生活中。比如日常生活用品、屏风、乃至棺樽,上漆既是为了防水,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漆绘又可美化物品,但由于这种工艺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因而其一方面深深扎根在民间的文化土壤之上,另一方面纹饰又表现出较强的程式特征。汪天亮试图以当代抽象水墨的审美基质唤醒潜藏在漆绘工艺中的当代审美潜能。这是汪天亮作品所触及的第一个问题。

其次,是对漆绘图式的改变。

水墨画也是汪天亮擅长的艺术形式之一。单纯地看他的水墨画,他追求的是水墨的韵律、节奏,是试图通过水墨线条的湿、润、透、燥抒发那种昂扬的激情,奋进的生命力。所以,汪天亮的水墨画不追求那种“书卷气”,而是看重视觉的直接性,看重这种图式对观看着的直接诉说的力度和强度。

《半江瑟瑟半江红》 直径100cm  2014

他画了许多巨幅水墨画,尤其是对墨分五色的视觉力量的探索。我不知道我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大概在他愈试图通过扩展尺幅来呈示水墨的视觉厚度的同时,他便愈感觉到水墨这种材质的局限。

能不能找到这种本上化的摆脱水墨材质局限的材料而同时又依然保持水墨画的灵透性?我想,这便是汪天亮把水墨画与漆画工艺结合起来的动机。他的绘制工艺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步是完成水墨画所有过程,点、擦、皱、染一应俱全。第二步是裱在漆画板上按漆画的方式进行再制作。第三步是根据视觉感知的需要,遵照漆画制作工艺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视觉强度的加工。

我不懂漆画,我也不懂得怎样判断漆画技艺的难度指标。但从我对汪天亮这些作品的阅读和感受来说,觉得有这样一些审美特点:第一,把在中国古代相互难以兼容的两种文化形式融接在一起,试图组合成具有当代新的审美情趣的作品。

我们知道,从范畴上归类,水墨画是主流文化的产物,是文人士大夫的审美特权和专利产品。写写画画,擦擦点点,写胸中逸气,浇心中瑰垒,这是水墨画的基本特点和社会需要。相反,传统漆画是一种工艺,是附在人们现实生活用品上的民间文化形式。它是工匠们的劳作。即使是摆脱实用性的纯观赏的漆画,也不可能占据文人士大夫的主厅正堂。

《大漆墨象之一》 35cmX35cm  2014年

汪天亮正是基于这种矛盾性,寻找这二者结合的交融点,把文人性的水墨与民间性的漆画转化成为既有视觉直接性的作用,又有当代文化价值基点的审美形态。

第二,强化漆画艺术的文化性和水墨审美的当代性。

水墨艺术的当前探索,作为审美形式,视觉的冲击性和直接性,一直是许多艺术家探索的课题。

其实,无可讳言,当把水墨画放在油画旁边的时候,甚是不顾显眼,叙述的力度根本无法与油画相比。这也是汪天亮特别感兴趣的课题。当然,他不是像许多艺术家那样,以时髦的方式学习西方人得多种制作技术。我对此持赞同态度,不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技能,以及学习哪一个国家和哪一位艺术家的手段,最根本的检验标准只有一条:你创作出来的作品有没有较高的审美质量。

纵观汪天亮大小不等、形式繁多的水墨画作品,我的看法是:一方面,他以水墨艺术作为文化支撑,力示在线的韵律和变化的节奏上营造出当代人的生命激情和理想,另一方面,他又努力遵守漆画艺术的制作规律,把水墨画抽象的线和块面,与传统漆会的抽象图纹建立起内在的审美统一性。

汪天亮的选点是富于挑战性的。他立足于本土的文化资源和视觉资源,建檋古老文化的新版本,我想他自己一定知道这绝非是一天两天所能完成的。

但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路只有在探索者脚下才会延伸。   

美术批评家:马钦忠

《幻化系列之四》 177cmX95cm  2004年

我与汪天亮的初次见面是在十年前,那是“WUCC”漆艺人在福州举办的中日漆艺展览会上。那时候,他的作品就已在漆艺界崭露头角略,显示出不凡的气度,使人油然而生敬意。我禁不住请他介绍他那充满激情的作品。粗略 看,他的作品虽然也是一种传统的用红与黑的漆制作的漆画、但是他那用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及抽象符号作肌理的创意却让人耳目一新,尤其在构图、形式、肌理、色彩的整体处理上,却善变出一种深邃而梦幻的艺术语言,将传统的艺术魅力和他那代表了现代一种蓬勃向上的豪爽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年前,在福州工艺美术学校与他再次会面时,他已成为福州工艺美术学校的校长了。校长先生在百忙中接待了我,并让我欣赏他大尺寸的近作。这一次的作品比起上一次看到的,题材上益加开拓,形式上更臻完美,从中可看出他在这方面所付出的心血及由此带来的新的收获。

汪天亮先生曾受邀在台湾举办过画展。那一幅幅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理性为一体的作品,有的以红漆为底,黑漆作画;有的以黑漆为底,用红漆表现主题,象征着健康向上。加之吕金

鉗银,极画漆艺的各种手法,使得画面或静谧含蓄,或豪放飘逸,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充满了变化和激情。其高超的技艺和富有现代感的独特风格给台湾漆艺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台湾著名漆艺家:赖高山

《生机之二》 35cmX35cm  2014年

强烈的漆画语言,播放着浓郁的个性色彩,这是汪天亮校长作品写照。中国的漆文化已走了7000年,后代子孙再怎么变,变不出祖先几千年智慧经验的叠积,但是他却能在这块看似古老却又布满生机的现代漆画原地里努力耕耘,凭籍着一股使命感般的热情与坚持,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在艺术的创作领域,个人风格非常重要,勇于突破现成,大胆溶入前人不曾使用过的表现形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最近创作的起邹法很有特色,传统髹涂列为禁忌弊病---因涂太厚外干内不干而起皱的缺陷,他却将它作为肌理用于漆画平面,并加饰配合其它材质,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百无禁忌”的漆画作品发表,符合现代人意识求新求变的审美意向,广受好评。

汪校长身居行政领导之位,在百忙之中又能埋首漆画制作,真是难能可贵,小弟住在台湾台中,一辈子以中国漆艺发展为人生追求,欲在有生之年将汉民族最具有民族特色之漆文化发扬推广至兴旺之境。汪校长的画给了我许多启示,中国以前的漆画就是太文静,花鸟楼阁人物总是那么的悠游自在,缺少着独特的个性,汪先生的画粗犷中藏着耐人寻味的沉思冥想,离乱中有属于自己的思考模式。颇有承前启后之味。

作为一位创新者,必须忍受许多外来的,包括同行间无情的批判,然而刁然孤独的感觉,漠漠千山我独行的写照,并未加诸于他身上,或许是广交善缘的个性使然,一路走来仍很幸运。在海外,他已很顺利地在日本东京银座最繁华热闹的地段,受邀举行过个展,在德国发表作品更是获得热烈回响,也在台湾举办巡回教学示范。看来,好的作品总是不寂寞的。

作为一位海峡对岸的至交同业好友,欣闻他即将出版个人画集,特撰文祝贺,期勉更上一层楼,将漆画风格不断演进。

望他在国际间扬名立万,为汉民族争光。

台湾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长

台湾漆艺博物馆馆长赖作明

《唐人詩意圖》47X40cm  2000

我不是漆艺家,但我非常喜欢漆画艺术,多年来积极地参与和组织了日本、中国包括台湾地区,韩国的漆文化研讨与展示活动,与各地艺术家们结成了好朋友。大家一起探讨漆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探讨漆艺术的表现与制作,进而是用漆艺术来沟通各国人民的心灵和文化。漆文化有着4000多年文化历程,我们亚洲是漆文化长河的源,特别是近年来,不但众多亚洲艺术家,不少西方的艺术家也被漆文化所具有的涵盖传统与现代的神秘魅力,包容东西方形式语言的凝聚力所倾倒。东方人、西方人大家以本国特殊的文化背景来读解漆文化——流动与凝固、清澈与朦胧、纯净与华丽的艺术,并为形式各异的佳作赞叹不已。在民族交流更频繁、文化交流更迫切的今天,典雅高贵中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制作精美的漆艺术,无疑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当然也是艺术家得以表达本国本民族精神理念、当地文化、工艺技法的美好媒介,所以说,漆艺术是一种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世界艺术。

在所熟悉的各国漆艺术家之中,汪天亮先生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别具一格,有其强烈的个性,大胆而不失法度,夸张中也透出些机智。一些人心所向难辨其理的纹条,难言其状的块面,难度其形的墨渍,难察其相的色彩,相见之初确实令人费解。通通对“漆”的体验感悟、透过“漆”无数次的印刷、重叠、打磨,这些不可思议又不可以认同的期形怪状,都变得如此从容不迫与文静沉着,这些元素冲动不安的视象、印象一变而成有序和稳定。它们彼此娓娓叙说着属于王天亮个人艺术的白日梦。我开始喜欢汪先生的作品,并收藏了其中一些精彩之作。有时间静下心来,喝一杯咖啡,也静静地像喝咖啡一样欣赏他的作品。

日本艺术活动家菊池世子

《天地不言》 138cmX69cm  2014年

漆文化包括漆艺术至少与起于中国的殷商时代。在5000年中国文明史中有彩陶文化、青铜文化、玉石文化之说,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植物,想必在人类早期文明进化史上与人类有着特殊的不解之缘。故此,亦有历史学家断言,在中国或世界其他地区,在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之间,应该有一个“木文化”的历史时代。由于木材的物理、生化特性,它不能像玉石、彩陶、青铜等无机硬质材料那样与千万你而不朽,,因而,现代人失去了对“木文化”在人类早期发展史上应有的灿烂记忆。作为“木文化”的一个旁支(树木的液体、木器表面处理),“漆”文化应略晚于或同步于“木文化”。从中国河北省叶城县台西村所出土的殷商漆器残片上,我们看到了挥洒自如的饕餮纹样,当然可以确信,“漆文化”应有其更早的发生、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漆文化”发源于中国而又分别在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繁荣变化,成为亚洲文化的一种斑斓光彩的艺术样式。

现代中国漆艺创作,我想主要集中在大陆的福建省与台湾地区,近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频繁的艺术交流。福建省以经济地理、自然环境等原因,在古代就成为漆艺术的制作、集散、贸易的根据地,福建漆艺术以其画面鲜艳,工艺精湛,纹理繁复而闻名于海内外。福建的漆艺术培养了众多的漆艺大师,这些漆艺大师的作品又积累沉淀成色彩、样式、手法独特的福建漆艺术总体风格。

《秋红冬华之一》

汪天亮先生曾就读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现任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校长,常年来钟情于漆画创作。他天资聪慧、勤学勤制,在走过传统漆画之路后,又朝更深内涵,更现代制作,更个性形式的三大层次转变。于传统表现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或夸张变形,肌理形质之外更探求个人内心的浩浩世界,从工艺制作精美渐人中国古代人画的不可思,不可制,不可求的随机生缘、相生而成的新境界,他作品的“形”、“色”、“质”、人心所向更容易与中国古代的哲理、思辨,语言相沟通。

人贵有志,人贵有思,人贵有胆。人有志则思之,思之则以魄力行走,汪先生真是有志有思有胆之士也,故其大作望之如见其人,如问其铿锵之志。

漆画艺术是高雅之高雅的艺术,但是又是艰苦艰难,伤体肤劳筋骨的劳动。一件作品的完成,其时间体力的消耗,丝毫不让于春播秋收辛勤劳作的农夫,自己亦从事漆画艺术创作多年,深知这门艺术的甘苦与深浅,一斑一色得之非易。因而,面对汪先生在这本画集所刊大量新意迭出的大作,自然是欣赏之余,敬佩不已了,祝汪先生艺术事业无限。

东京艺术大学教授三田村有纯

《南风旧相识之一》 138cmX35cm  2014年

每逢出一本书册,我总以为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小结。在那些线条色彩与造型的深处,或许蕴藏了孩提时的一笑一颦,少年时的不羁与磨难,青年的探索与中年的思考……创作永远是自我、大千世界与造化碰撞火花的定格。

童年已离我远去。但童年的明丽,鲜活与无忧无虑却至今令我沉醉。那时,我的家住在于山的南麓。昔日的于山一带既有戚公祠、林森亭、九仙洞、炼丹井、天王君殿,又有摩崖碑刻、古柏老榕、野草闲花。后来,这里的荒凉与寂寥已荡然无存,被一群日日在在这里嬉戏的孩子们打破,孩子们攀岩、上树、游戏、野炊,恰似山野里的一群猴子。其中领头的就是我。于山成了我们的领地与乐园。而家中却弥漫着画籍文化的芬芳。先父汪大铭是中共干部,虽戌马半生,但酷爱读书,自学有成。记得家中的藏书不仅有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部类的,还有大量科普读物画册,达数万册之巨。这些书在文革中都失散了。但我们兄弟却自幼徜徉在书林中,家学渊源,深受熏陶,后来在各自的专业上都有建树。双亲教子甚严,幼年时既要我们识字临池,诵读唐诗宋词,稍长,又要我们遍及唐宋八大家的文字。记得常与大哥征鲁登上山腰上的林森亭,相互背诵诗文,朗朗童音与周遭深黛的山色、浓绿榕荫,及远处山下淡蓝的云霭与山融成一体,这在后来都从我心底流淌到画面上。我家的住房后,便是戚公祠。有一段时间,有几位歌舞团的演员借住于此。有一位吹小号的,常在夜间练习。万簌俱寂中,一段激越、悠远的号音划破夜空,掠过我的窗棂,引起少年心灵的颤栗。我总以为这是真正的美。这一切我都珍藏着。艺术需要童心、个性、原创力。

《生生之意之五》 177cmX46cm  2007年

长兄耽于文史,他后来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我却喜欢涂鸦。无时无处不画,在白纸、课本上、墙壁、沙地……我临摹小人书,速写周围的人物、动物,也画鬼。父亲见我的画有灵气,还特意买了一套《芥子图书谱》以示奖励。有一段时间我迷于画马。我爱韩干的马,业爱徐悲鸿的马,更爱草原的奔马。南方少马,城市尤其。但那时福州尚有马车,于山边的福州长途汽车站边是马车的集散地。每每几匹老马,卸下重负,在车站前的空地咀嚼着草料。我常常在旁观察,一站就是一二个小时。但我想象中的马是有精神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久而久之,我的马跃然纸上,或动,或跑,或条,或翻滚,或长嘶。而今在我的画中,马的形影已经消失,精神却不减。

文革中,我是厦门八中的学生,因发表反江青言论而被当做要犯逮捕。在身陷囹圄的岁月里,我唯有随地而画已消永画,在黑暗默念诗文以捱长夜。后人劳改队,在集美修筑海堤,扛大石头,搏大风雨;也结交了三教九流,认识了中国底层的众生相。“艰难困苦,玉汝玉成”,信乎哉!

再之后,入学府,进画室,肆意水墨,砥砺漆艺,周游列国,优游艺海。五十之年,忽焉而过,留下的雪泥鸿爪仅一些作品,汇几本画册而已,其中的旨趣,君子幸察。

大音希声,大象画无形,我追求这种境界。先贤有称“人画俱老”。我愿人画都走向混沌。

汪天亮 2002年7月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2020年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盛大开幕

【2020 年12月1日, 上海】 2020年 澳大利亚旅游局中国区线上旅业洽谈会(Australia Marketplace Online - China 2020,简称AMO)于...

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落幕:一期一会的艺样金陵

2020年11月29日,为期四天的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季暨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圆满落幕。...

名家推荐:画家王志坚作品赏析

王志坚:生于1958年,湖南湘乡人。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代表作曾获中国美协授予的二等奖,国家文化部银奖,...

品山崎之韵,溯日威之源

11月4日,三得利日本威士忌世家在上海举办“山崎日威之源”品鉴会,以山崎多个珍贵酒款打造了一场味觉盛宴,与...

笔墨灵动 富力清新:著名画家刘新华

刘新华,天津市人。籍贯:河北河间市。毕业于日本京都艺术大学大学院、文学硕士、美术硕士、美学博士。...

打卡设计|魔都明珠塔前的“Rolf Benz名伶”

▲坐标:上海外滩悦榕庄 热情时尚的Ms.Mio Mio的美如同奥黛丽赫本,略带复古气息却时尚感永存,并拥有自己独立的审...

Ember推出限量版智能温控马克杯, 为中国消费者打造顶级咖啡体验

Ember亮相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 中国上海,2020年10月 29 日 以设计主导的智能温控品牌Ember今天宣布,推出全新限量...

  热门标签